浓浓爱民情――驻沪部队开展拥军爱民活动
满怀真情。春节期间,驻沪部队和军事院校的官兵们走乡村、到社区、进民家,向困难群众、困难学生和病残人员送上一份爱心,道上一声祝福。人民亲切地称之“咱们的贴心人”。
一
步履匆匆,情意融融。春节前夕,马家港边防工作站官兵们又来到宝山区长兴乡周春仙家,送上厚厚的礼物。
小春仙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艰苦。“人民有难我相助。”边防站官兵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建立起帮困基金,将小春仙家定为帮困对象,并将她家破旧房屋修葺一新。平时,边防官兵轮流上门来干家务,每逢节假日总要探望送物。199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小春仙爷爷突发心脏病,边防站立即派车将他送往医院急救,使之脱离危险。
多年来,爱心“接力棒”一直延续着。小春仙一家常说:“我们有今天,离不开边防官兵。”
春节期间,高桥上炼新村的孤老唐丽云又迎来了“干儿子们”―――高桥消防中队的官兵。捧着“干儿子”送来的大包小包,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耄耋之年的唐大妈,老伴病故,无儿无女。自从高桥中队官兵与她结成对子,每天清晨,就有人将她从三楼搀到花园散步;平时,有人帮助买米买菜、打扫卫生、料理家务。逢年过节,伙房班战士为她做上可口的菜肴、点心。今年除夕,中队还把老人接去一起吃“团圆饭”。
“挥走多少风风雨雨,迎来多少春夏秋冬,99个儿女把你看望,看望你哟我的妈妈……”在优美的歌声中,南京政院上海分院十六队的领导和学员纷纷向募捐箱投入爱心。
8年前,十六队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认养了3位孤寡老人。时光流逝,该队干部换了5任,学员毕业了16批,最早认养的老人也相继去世,但该队不断续养,每周一次的探望雷打不动:省下零用钱买上水果糕点,送到“妈妈”手中。还帮“妈妈”梳头发,与“妈妈”聊天,陪“妈妈”游玩。老人生活乐陶陶。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每一批新学员入队,第一堂课是向他们介绍认养“妈妈”的故事;老学员毕业,必做的一件事是向“妈妈”告别。
二
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帮困助残似雨露,鱼水情深胜家人”。春节前夕,残疾人赵志文、王招娣夫妇带着儿子将锦旗送到边防总队教导大队。
赵志文夫妇都是残疾人,孩子读初中,数百元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教导大队官兵主动与他们建立助残帮困对子。数年如一日,帮助购买粮油副食品,送上棉被御寒衣,还给孩子辅导功课,带一家三口游览外滩、东方明珠………原本冷清的家庭热闹了,沉默寡言的孩子活泼开朗了。看着孩子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还在绘画大赛中得一等奖,赵志文夫妇说啥也要感谢亲人边防军。
大年初一,闵行区杜行镇建岗村的张静云请来了杜行消防中队官兵,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庭会。会上,张静云动情地对儿子说:“良华,中队官兵对我们是无微不至,你要好好学习,对得起他们啊。”
张静云本人残疾,丈夫患病体弱,全家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杜行消防中队官兵省下自己的津贴予以资助,还将他家年久失修的房屋修缮一新。农忙期间,官兵们包揽了他家的全部农活;节假日里,更是问寒问暖送上爱心。为了张静云儿子学习进步,中队成立了辅导小组。现在,张静云儿子成为学校的优秀生,在全国和地区的数学、物理实验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光荣地加入共青团。
今年春节,吴淞街道的梁桂英一家过得特别舒心。三年前,梁桂英因企业裁员下岗,丈夫又没工作,儿子正在读书,女儿患有脑瘫,生活陷于困境。上海边检总部吴淞检查站监护二队伸手援助,在相关单位里设法为她觅到一份工作。春节里,梁桂英在接待来客时,一口一声“解放军是最亲爱的人。”
三
小丽嫣又笑了。节日里,边检总站金山检查站二队的官兵又来看望她了。
4年前,小丽嫣的父亲因车祸造成瘫痪。生活所迫,家里决定让小丽嫣放弃高考,打工挣钱。二队官兵得知后,主动与小丽嫣签订“一对一”协议,鼓励她参加高考,并告之读大学的钱由他们筹集。当小丽嫣以良好成绩考入上海港湾学校后,二队官兵经常送来生活必需品和营养品。
爱心送千里。春节期间,江西于都县65名娃娃又收到上海“军爷爷”寄来的特别礼物―――新年大礼包。
“军爷爷”是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盛今林教授。数年前的一次报告会上,老盛听说山区的孩子因贫困失学,一夜难眠。“我们要圆孩子们的求学梦。”老盛积极与江西于都县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开始,他资助两名贫困学生,第二年增加到4名。
前年年底,老盛因心脏病住院治疗,他让儿女代笔给资助的孩子写信。从孩子的回信中得知,当地还有一批孩子因贫失学。老盛马上拨通了于都县希望办公室的电话。了解到那里还有61名失学儿童。“这61名我全包了。只要活着,我助学到底。”从此,老盛每年拿出6000多元资助这些孩子读书。平时,他经常购买优秀读物,寄给孩子们。
援助失学儿童,托起明天太阳。驻沪部队帮困助学故事多:
上海警备区有280多名官兵当起驻地附近困难学生的“牵手人”和“辅导员”。
武警一支队十中队开展“争当助学模范”活动,许多战士把零用钱捐给希望工程。
驻沪空军某部启动了“爱心助学工程”,全体官兵个个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