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申博启示录――从APEC到世博会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8

  世界,又一次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上海!
  2010上海世博会,交给上海的是加快发展的机遇,也是提升城市精神的机遇。
  2001年,上海成功承办APEC会议,形成了“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积极参与、争做主人,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四种精神。
  中国三年申博路,上海进一步提炼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精神。
  从承办APEC到参与申博,1600万上海市民的时代激情在燃烧,社会责任在升华,思考也更深远―――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技术等“硬件”支撑,还需要城市管理、城市精神等“软件”的支撑。硬件能够花钱买,软件用钱买不到,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在今后迎接世博会的八年奋斗,八年“修炼”中,城市精神定会得到进一步凝聚、升华,给世界添一片异彩!
  
启示一: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
  这是国际知名的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调查:
  90%的中国民众支持中国政府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上海市民的支持率为93%。有86%的被调查上海市民表示:如果中国能够举办2010年世博会,希望自己能够作为志愿者为世博会服务。
  上海市民积极参与申博的主人翁态度,实实在在。三年来,从“大学生骑车申博万里行”,到2010名市民代表宣誓;从“万人签名申博”,到向全社会征集世博会申办口号和海报……申博的每一项公众活动,都得到热情回应和全力支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许德明欢欣鼓舞―――
  承办APEC会议、参与申办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活动,都是对上海市民素质的大检阅。市民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改变了10年前上海人“精明而不高明”、“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闭狭隘心态,这是一个城市的进步。
  市政府参事、政协委员章继浩感慨系之―――
  “为国出力,匹夫有责”,从参与APEC活动到参与申博活动,上海市民那种主人翁的责任心令人感动。
  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感言―――
  申办世博会是国家战略,参与申博大大强化了上海人的国家意识。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将引领上海在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中再创新佳绩。
  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也增强了城市对市民的凝聚力。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海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让市民愈加热爱这个迸射活力的城市,愈加体会“城市荣,我也荣”的道理,渴望为城市的发展尽一份力。于是,面临动迁的8000户世博会选址内居民慷慨表示,甘愿为国作奉献;于是,袁鸣、丁晓军、张帆、蔡莹凌等尽心尽力做好申博市民代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邓伟志说:“城市的凝聚力,不仅为申博成功助力,更会为城市发展助力。”
  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将激励上海牢记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郑重承诺,并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和实现,为办好2010年世博会竭诚努力。
  
启示二: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
  如果说承办APEC会议,让上海人有了更开放的国际视野;那么,参与申办世博会又为上海提供了新的起跑线。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教授庄志明认为:市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申博,显示了上海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渴望融入国际大舞台、面向世界展示自己、面向世界谋求发展的开放胸襟。这种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不仅为成功申办世博会添上了重要砝码,更为上海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申办世博会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上海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彩,让世界更多、更直接地感受上海的魅力。
  从2001年5月27日通过卫星双向传送《上海―巴黎音乐会》,到今年11月艺术家们飞越重洋,先后到国际展览局驻地巴黎等地演出,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蒙特卡洛中国申博陈述宣传片中,那首响起十多次的“茉莉花”旋律,更让世界折服于中国文化的美妙……
  庄志明感悟深切:申博成功,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功。世界看好中国,看好上海,不仅看重中国的市场,也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折服。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上海正尽力为中外文化交融作贡献。
  在申办世博会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上海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将参与申办的历程,变成向世界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申博陈述中,上海世博园规划引起世界各国代表的高度重视。这一规划凝聚了各国专家的智慧,最终法国设计师以跨越浦江两岸的“花桥”和椭圆形“护城河”的独特构想,从中脱颖而出。上海更以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向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其他四个竞争对手学习……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说得好:学习,显示出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特征;学习,让上海在开放中发展,在开放中提高。在这种开放的学习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能展示中国面向世界发展的新思路,展示中国面向世界改革的新突破,展示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新局面,展示中国面向世界管理的新举措。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使中国把2010年世博会带回了家,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自信,体现了上海对世界尽一份责任、献一份爱心的真诚。只要拥有这份开放的自信和真诚,上海一定能培育出最美的世博之花,让世界无悔于2002年12月3日的郑重选择。
  
启示三: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下了世博会历史上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跨地域、跨时间的概念为主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余源培认为:这两个“第一次”,折射出一种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追求卓越,就要自强不息。章继浩认为,上海积极参与和支持申办世博会,敢于与发达国家争主办权,体现了上海力争更大进步的雄心壮志;也说明上海敢于面对今天的不足,力争通过申博这个过程让城市更美好的心愿。如今,追求卓越的行动已经展开,面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不和谐音符,上海人“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向陋习开战,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的形象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
  追求卓越,就要超越过去。翻开1933年美国芝加哥首次采用主题以来的世博会历史,“人类”、“自然”、“科技”、“交通”、“居住”、“海洋”、“能源”、“水”等主题,无不体现时代关注。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伴随着城市文明的推进,“社会病态”、“道德困境”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困扰。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中国,勇敢直面“城市病”,从“挑战”中寻找“精彩”,向世界喊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余源培指出,2010年世博会选择这个主题,其实是主办地上海为自己选择了一个难题: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为世界作出典范。这种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会为上海这座激情城市增加发展动力。
  追求卓越,必须追求一流。在申博过程中,从求证1851年中国首次走向世博会的展台,到寻觅申博海报和申博宣传片中的“金童玉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高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有了这样的责任与追求,什么事情都能办好,上海也一定会无愧于世界的期盼。
  
启示四:把握机遇的发展意识
  从“APEC”到“申博”,世界强烈地感受到上海抓好机遇、用好机遇,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的奋发有为精神。
  只有到世界大格局中争取机遇,才能赢得更大发展。余源培认为,历经改革开放,上海人的发展观已从“纵向”比较,走向“横向”比较。放眼全球,世界无时不精彩,而上海又无时不受“精彩”之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敢于面对挑战,才能把挑战转为机遇。中国借“世博会”这个国际大平台,争取自己的发展权和机遇权,显示了一种“不发展,就要落后”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必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借世博会这个国际平台,上海寻找的不只是自己的发展机遇,更想把这个发展机遇,辐射到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并在融入中携手共谋新发展。据估计,在上海世博会的7000万参观者中,有30%至35%的人将继续在华东地区游览。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公里内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公里至200公里内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整个华东6省1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参观者重要的旅游之地。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认为,上海世博会在为各国企业搭起大展台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产品提供了机遇。可以预言,在2010年世博会上,中国企业的身影一定会远多于以往任何一届世博会。上海在参与申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大机遇”、“大发展”观,定会为全国各地企业借世博会之势腾飞“助推”。
  借世博会这个国际平台,上海寻找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是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机遇。许德明指出:世博会不仅会留下永久性的万国展馆,还会为上海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本。APEC会议等重要活动,已经证明了这点;参与申博成功的过程,也证明了这点。上海一定要抓住“世博机遇”,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整合、运用和充实相关资源,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城市精神”,铸造城市精神文明的“品牌”,展示城市的精神人文风貌。周瑞金也强调,上海一定会把握“世博机遇”,实现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市场化,让城市软件不断升级。
  从APEC会议到参与申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上海向世人展示的,不只是如画的风光,美丽的景色,堂皇的建筑,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将是一次中国人精神的博览会,一次上海城市精神的博览会,一次东方文化特色的博览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