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高举旗帜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瓜分地盘的时候,当我们整装待发要打造“福建制造”这一品牌的时候,才猛然发现,理应由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奠定的根基却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数字显示,福建福建全省持有技术等级的工人只有40万人,其中初级工20万人占50%,中级工18万人占45%,高级工1.7万人占4%,技师3499人不足1%。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高级技师只有区区68人,而且他们大多分布在厨师、美容师等第三产业,真正在制造业的寥若晨星!试想,在由技术工人素质决定的产品质量都还无法百分之百保证的时候,侈谈“福建制造”的竞争力岂不为时尚早。
月薪6000元技师难觅
去年有一张招聘启事,在工业重镇三明市引发了强烈的冲击波。这张由浙江某乡镇企业老板贴在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大门口的招聘启事,以在当地堪称“天价”的6000元月薪,聘请数控镗铣技术工人。面对这样一张“挖角”启事,人们津津乐道之余反思的是:曾几何时,技术工人的身价也变得如此高不可攀!
物以稀为贵,市场经济的铁证则再次在技术工人身上得到印证。来自省总工会的权威调查数字显示,福建福建全省持有技术等级的工人只有40万人,其中初级工20万人占50%,中级工18万人占45%,高级工1.7万人占4%,技师3499人不足1%。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级技师只有区区68人,而且他们大多分布在厨师、美容师等第三产业,真正在制造业的寥若晨星!
在福建省屈指可数的大型国有企业“三钢”,竟然连一名技师也没有,“三化”也仅仅只有一名技师。“三化”党委副书记高铭胜说,现在厂里设备大修时还得把退休老工人返聘回来,一些关键设备的技术青年工没有办法掌握,在技术上出现了断层。
在深圳第三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高级钳工月薪6600元,这是有行业标示意义的。去年11月初,在沈阳举办的技工招聘会上,更有浙江某精密轴件企业开出年薪30万元招“高级蓝领”,依旧未能如愿。上海曾被称为“技术工人的摇篮”,现在却是“找高级技工比找研究生还难”;深圳每年急需各类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多人,可是每年引进的不到1万人;广州制鞋业发达,但当他们想办一次鞋业高级工培训班时,在全市竟找不到一名高级技师当教官。
“福建制造”前景堪忧
社会预期的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虽然有理由从这样的良好预期中分得一杯羹,可是技术工人的极度短缺,所谓的“福建制造”谁来造?没有技术工人,谁来把蓝图变成现实、把图纸变成产品?
而眼下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不容乐观的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已经引起连锁反应。日常我们遭遇的国产汽车、国产家电“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的问题,就与技术工人的素质有直接关系,也正因此,“国货”始终无法对洋品牌构成威胁。技术工人的素质低下甚至直接导致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河南洛阳商厦特大火灾、上海炼油厂吊机倾覆事故等,一幕幕惨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电焊工等有关技术操作人员缺乏相关技能、无证上岗、违规操作造成的。据报道,目前中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在近几年发生的企业事故中,因职业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事故占50%以上。同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到80%的水平。
福建,不容乐观的技术工人素质状况,同样让我们感到如此隐忧。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去年7月进行过一项调查,从这个对福建全省300家制造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现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持有等级证书的工人只占福建全省职工总数的31.5%,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其中高级工只占6.11%,这与国家要求的“十五”期间高级技工占职工总数20%的目标相去甚远,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差距更大。
大学扩招技校遭殃
但是就在技工市场火爆、技工短缺的今天,很多技校却门前冷清。“我们现在的招生人数和素质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技校压根就没被重视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技校校长向记者感叹,只要能上大学,哪有学生愿意来技校。在传统的观念里中学升学率算的都是考上高中的学生数,极少有学校把升入技校的也算在升学率里面。就连填报志愿技校也一直就是“垫底”在最后一栏。省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戴三法告诉记者“大学这么容易上了,谁还愿意上技校,当‘工人’?全市一共就那么多的毕业生,大学年年扩招,本来就靠‘捡漏’的技校生存更是成了问题,大学越来越容易上了,剩下的生源素质也就越来越低了,我们这日子就要没法过了。”在采访当中记者不断地听到类似的抱怨。“大学扩招,技校遭殃。”就连向来招生不愁的省高级技工学校在近年招生中也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专业甚至出现了缺口。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省高级技工学校这样的情况已经是各个技工学校中最好的了,去年大部分技校招生完成量都没有达到半数。戴三法呼吁:要加大对技工学校的经费投入,以改变高级技工教育滞后的困境。他认为,把高级工招生列入高职招生计划,加大高级工毕业后待遇的兑现力度,是根本改变福建省高级工招生不足和培养不力的有效办法。
工人身份令人难堪?
现在的条件是很困难,但是国家还是需要技术类应用人才,技校也要生存下去。既然大家都喜欢大学我们就也往大学里面走!与大学联合办校是个办法,近几年外地很多技校已经开始纷纷挂牌,更名为“联合大学”,我们上次去辽宁考察就发现基本上全部的技校已经更名“联合大学”了。我们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向记者表示,技校也要生存,总不能在那里等死吧!很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念技校,是因为在他们那一代人里面,很多人做了二十几年的工人,其中相当部分目前又面临下岗。而且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念技校出来就是当工人,当工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下岗。收入不高不说,身份也是“低人一等”,所以只要有一点可能,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念技校。在制造业发达国家,许多硕士、博士被统称为worker,可是在中国,“工人”是有特定意义的,它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员工被划分成“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并以此进行待遇、福利有巨大差距的区分。长期以来对工人“身份”而非“素质”界定的这种偏颇,导致人们对工人技能认定的普遍缺失。
考上技师难过考研
技工的晋级难也是使人们对这行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现有“技师”资格考试过程繁琐、限制太多,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考技师比考研究生还难!”更有“技师是技工里的博士后”之说。由一个初级工变成中级工、变成高级工甚至技师,这个“孵化”过程是让人难以想像地漫长,也让大多数工人视为畏途。在如此待遇失衡面前,国有企业工人不可能对提高技能、素质有太大热情,因为它远不如参加文凭、学历考试带来的实惠多、“变现”快。职工夜校的萧条、各种学历考试的培训班、辅导班的火爆可资印证。
今年52岁的三明双轮化工机械公司铸造车间高级技师陈拔明,对此深有感触地说,与1971年他进厂时候的学技术热情相比,现在的青年工学习积极性是差了一点。该公司总装车间高级技师林祥茂说,高级工以后,再往上技师、高级技师,待遇都没什么区分了。他认为收入与技术等级脱钩是影响技工学技术的主要因素。
而更严重的是,现在连这样的晋级都“歇菜”了,省总工会有关人士称,1993年以后福建的“技师”考评已经中断,至今已10年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工种的增加使原有的标准不敷使用,无法涵盖;二是有些老工种市场化程度不高,需求不强烈,被自然淘汰出局;三更重要的是考评工作没有社会化,考评单位互相扯皮不认账,相对剧烈的社会变化来说政府相关工作严重滞后,也影响了考评工作的健康开展。
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一旦技术工人评上高级工、技师,他们弃厂而去怎么办?人往高处走,他们有理由对待遇进行预期,而目前国有企业的薪资实在没有多少吸引力。那么,如何稳定劳资关系、如何对技术工人按技能支付报酬就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技术工人前景大好
每一个高级技师就有7.33个岗位等着他。北京市劳动部门在去年的调查中发现,中级工以上的求职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工作。中级工及其以上技能型人才几乎没有登记失业的。有关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工人前景将持续看好。
省高级技工学校2002年的毕业生曾被福州、深圳的企业以“预分配”的形式抢购一空。如此行情与连年的大中专生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去年12月6日,“三钢”职工郑刚在省总、省劳动部门等联合举办的福建全省职工计算机普及应用大赛获得高级操作员证书,他告诉记者参加竞赛使他比常规提前了8年拿到高级证书。在此次大赛上,有63人获得合格证书,他们在一年内完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三级跳。这是福建省首次进行培训、比赛、鉴定三位一体的职业资格授予活动,突破了职业技能鉴定在年限上进行严格限制的传统做法,给职工创造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和脱颖而出的机会。技能认定方面,福建省有关部门其实已经开始进行制度创新方面的尝试。
寻找出路从钱开始
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部副教授陈新表示,打造高级蓝领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他说,企业一直担心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故不敢放手培养技术工人,因此制定科学的评比制度,实行高技能高报酬,才能留住人才。
对此颇有心得的“三化”党委副书记高铭胜认为,可以在企业内部推行厂内技师制度,内部承认,同等待遇,能者先上,如果离开该厂职称就失效了。
培训体制亟待改革
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任何工种的技工想找工作,都必须拥有一张“资格证书”。该证书并不可以轻易取得,需要接受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同任何职业一样,都是要拿了“执照”才可以上岗。“技术培训教育急需改革。”专家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早就应该实行“双轨制”,不论上大学还是上技校,都可以拿到同等的文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对技工进行培训,而且级别很高,不亚于大学,毕业以后的收入也不低。“技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国家、社会全体重视,我们才可能走出困境,国家经济也才能更合理地发展。”资金是困扰技校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一些培养出大批优秀技工的国家,多将职业教育作为免费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技术院校教育资金大多是三方面来源:行业支持、国家拨款、学费收入。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国家拨款是按招来学生的人头算,学费更不用说,没学生,收谁的费?行业支持,早几年前各厅局自己都开始裁员、下岗,自己厅局直属企业的工人都保不了,谁还会顾到技校?!也许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