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总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鼓浪屿票改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其背后蛰伏了许久的问题显现出来。它随票改而来,却不能随票改方案的确定而消失。虽然,这些问题是鼓浪屿票改带来的,但其反映的是当前城市旅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鼓浪屿票改悬疑”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究竟是风景区还是居民区?
鼓浪屿能否进行票改,其最大障碍在于鼓浪屿区域属性的定位。
在去年9月,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之前,这座小岛一直是作为居民区而存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有10万居民,至今,仍有1万多人长住于岛上。
随着鼓浪屿区与厦门思明区、开元区的合并,鼓浪屿原有概念也被颠覆———“鼓浪屿应该回归风景区定位”,叶细致说。这位原鼓浪屿区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现在是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鼓浪屿要收上岛费。因为,鼓浪屿景区轮廓比较清楚,文化内涵深厚。”叶细致说,“既然是风景名胜区,厦门市政府就没有理由‘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每年厦门市政府要补贴鼓浪屿1000多万元。”
但是,区划调整的理由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厦门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今年5月鼓浪屿票改听证会代表王炳章对记者说:“多少年了,岛上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组织架构,有学校、医院、银行、商业、宾馆,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怎么行政区划一变,其基本属性也就变了呢?”
另一位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厦门市微源科技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兰勇也强调,不能将鼓浪屿作为单纯风景区来看待。他认为,鼓浪屿岛上2万多人自然地拥有他们居住与生活的空间。如苏州老城区本身是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难道苏州要把老城区居民迁移出来,收所谓的‘进城费’?”
效益差,是因为管理问题还是门票低?
鼓浪屿年旅游收入约4000万元,的确不高。
原因之一是,鼓浪屿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其“大门票”收入一直是零。
在最新票改方案中,管委会对收取大门票后经济效益有个测算。实施“大门票”,如果以每人80元计,假设每年上岛客流量8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与景点收入可达1.102亿元左右,比景区近3年年均门票收入增加1.5倍以上。
“收入增加后,可以有更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吸引更多游客。”叶细致说。
“鼓浪屿没有体现应有价值,我们在贱卖它。”鼓浪屿菽庄花园管理所所长王建文在听证会上这样说。他认为,鼓浪屿景区门票价格与其他旅游配套服务收入倒挂。
但叶细致和王建文的说法招致许多人质疑。
同样参加听证的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钱正坤说:“2003年厦门旅游接待人数1334万,旅游总收入165亿元,而进鼓浪屿的人只有425万,收入1亿元。管委会提供的材料反差大得叫人不敢相信。”在他看来,来厦门的游客只花3元钱就可以去鼓浪屿,却过门不入,于情于理都解释不通。
而门票占旅游收入比例低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发展旅游业,是为了更好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如果门票收入是主体,那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又如何体现?
鼓浪屿旅游效益低下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或许能从叶细致另一番话中找到答案。他说,鼓浪屿原是行政区域,区政府的精力没能集中于鼓浪屿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鼓浪屿管委会的成立,就是要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促使鼓浪屿旅游良性循环。”
“鼓浪屿最有价值的,不是日光岩,而是小巷、爬藤、别墅、沙滩。它们像珍珠散落在岛上,只有将这些珍珠串起来,鼓浪屿的美丽才会发光。”眼下,推广工作远远不够。这些掩盖在浓荫中的老建筑只是挂了个“历史风貌建筑,建于某某年”的牌子,连简单介绍都没有。
除了科学规划和管理,还包括对旅游市场的规范。
在厦门两日,耳边常会刮进“野导游”这个词。在从机场到厦门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厦门禾联汽车运输公司的徐国平听记者要去鼓浪屿,便好心提醒:“千万别理那些‘野导游’,要会还价。”刚上鼓浪屿,果然遭遇“热情”的“导游”,他们悄没声地凑过来,要带你看这看那。鼓浪屿游客服务中心值班的黄清全老伯也叮咛,找导游,一定要小心辨别。“鼓浪屿自助导游图”上,也用中英文教游客“如何辨别真假导游”。
“规范市场也是重要的。”叶细致承认,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更能吸引游客。
票改是单赢还是双赢?
黄清全的小姨子在鼓浪屿从事个体经营,原打算投资彩扩店。一听说鼓浪屿要收“大门票”,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一个彩扩店总投资250万元,如果鼓浪屿收取“大门票”,游客减少,生意岂能不受影响。她可不像鼓浪屿管委会下辖的景点,可以从总门票收入中调剂,作为商业经营者,她首要考虑的就是投资环境。
厦门自来水公司休养所旅馆前台服务员叶顺珠也担心:“本来客人上岛住宿一晚200元,‘大门票’一收,住宿费就增加了100多元。”
鼓浪屿个体业主协会会长、碧蓝斋工艺品店经理郭惠玲在听证会上的发言,道出鼓浪屿个体业主的忧虑。“根据政府预计实行的第一方案,年均上岛只有80万人次,平均每天上岛2222人次,真正走龙头商业街的有多少人?……票价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岛上大部分商家的生计。”
能否兼顾门票收入与岛上经营者利益,是叶细致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叶细致强调,他们会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整来保护商家利益。比如,新规划的4条旅游线路,每一条都要走龙头路。如果游客都走龙头路,商家还经营不下去,那就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到岛上住宿的旅客免“大门票”,等等。
但这又带来新问题:鼓浪屿旅游能否与岛外旅游互动,形成大厦门旅游双赢?叶细致想得很乐观,但问题是,如果鼓浪屿收取“大门票”之后,游客数量下滑,必将影响整个厦门旅游竞争力。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正华得知鼓浪屿票改的第一反应是,“厦门本身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不强,如果再收取大门票,游客减少可以预见。”厦门游是该旅行社开了20多年的老线,但与新兴的海南游相比,差距太大。目前,该社一年组织海南游20万人次,而厦门仅1万多人次。
厦门东方旅游公司总经理、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副会长方志强在听证会上的测算颇有意思:
近3年鼓浪屿3个景点的年均游客量为117万人次,实行票改后,按方案测算是80万人次,减少了37万人次。假设其中12万人因票价过高不上岛,减少在厦门一天的停留,按人均300元计,这部分将减少3600万元;若有12万人因选择其他城市不来厦门旅游,按目前国内游客在厦门人均消费1700元计算,厦门旅游总收入每年将减少2.04亿元。“实行80元上岛费每年所增加的门票收入仅3800万元,与全市旅游收入减少数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让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充分想到厦门旅游的规划、发展,这有些苛求。不过,鼓浪屿如何与厦门本岛旅游互动,的确是厦门发展旅游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人民网刊载,来源:《华东新闻》 (2004年07月21日 第三版) 记者 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