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殊情况,在仙岳路和通里的配送中心,一般都能见到厦门市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华的身影。然而昨天,黄荣华特意去了趟福州。据透露,黄荣华此行专门去考察福州饮食市场及配送中心加工厂的选址。几乎同时,黄荣华敲定了进军泉州的方案,就在下个月,黄则和将在泉州市区、石狮两地各增开5家连锁店。
在洋快餐和“外来小吃兵团”登陆厦门攻城略地,众多本土小吃节节退守、偃旗息鼓的情况下,黄则和此举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厦门第一家做强做大“走出去”的小吃老字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黄荣华坦言,黄则和不仅要拓展省内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往省外发展,目前已初步选定浙江宁波为省外扩张第一站。
花生汤——黄则和的锐利进攻“武器”。
强身: 老字号不“老”,厦门已发展92家连锁店
黄则和创办于1949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其名号在鹭岛及海内外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家以闽南特色甜食“花生汤”为龙头,带动其它米、面制品、风味小吃、西式饼点、中式快餐、小炒等多种经营的小吃店。
但要说到黄则和的黄金发展期,应该始于去年。在这之前,黄则和家族以承包租赁的形式经营店面,一般每3年签一次合同。黄荣华说,那时“心中总有顾虑,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让我们继续经营,对企业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2003年11月,国有资产退出黄则和,今年3月份,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黄则和的长子黄荣华和企业员工各持一定比例的股份。改制后消除顾虑的黄则和可谓轻松上阵。这一年里,黄则和发展了30多家连锁店。
谈到连锁经营,黄荣华停不住口了。“我是摸着石头过河呀!”早在2000年时,黄荣华就在考虑,黄则和小吃质优价廉,怎样才能让老字号不“老”,让小吃拥有更多的消费群体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探讨后,黄荣华把目光锁定在既能迅速扩展经营、又不需巨额投入的连锁经营。
在连锁店加盟时,黄则和采用的是无风险投资的经营模式。装修、选址、资金投入都由加盟商承担,自己负责产品供应。现在,厦门连锁店数量已发展到92家。“几乎每个社区都有黄则和的店面。”让黄荣华更为高兴的是,至少有95%以上的连锁店处在盈利状态。
由于连锁店门槛较低,店面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加盟费只需三四万元钱,想加盟黄则和开连锁店的人越来越多。黄荣华介绍说,“现在我的手机每天都会接到五六个电话,他们都是前来咨询开连锁店的。”
扩张: 杀进周边地区,下月在泉州、石狮各开5家
“先强身,后扩张。”这句话在黄则和的发展过程中再次得到印证。在厦门地区稳占小吃“大哥大”地位后,黄则和并未安于现状,而是进一步寻求市场空间。
一个外人尚不知晓的情况是,2000年时,黄则和曾进行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安徽扩张”。黄荣华介绍说,当时看中安徽马鞍山的市场,与当地几家大卖场签订协议,让黄则和小吃在大卖场进行销售。最初黄荣华信心百倍,然而,9个月之后,黄则和小吃被迫撤下柜来。“依靠卖场销售,没有主动权,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这是失败的最大原因。”黄荣华自己这样分析。
一次失败之后,黄荣华稳重多了。在走出中山路、走出老市区,成功发展90多家连锁店后,黄荣华认为,黄则和可以往外扩张了。
厦门的近邻漳州首先进入黄荣华的视野。今年5月,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黄则和悄然登陆漳州市场。花生汤、椰子饼、韭菜盒、鱼丸汤、面线糊……几十种原汁原味的厦门特色小吃,让黄则和迅速在漳州市场站稳脚跟。
漳州“试水”成功,泉州顺理成章地成为其扩张的第二站。黄荣华说,下个月,黄则和将在泉州市区、石狮两地各开5家连锁店。福州将成为黄则和在省内扩张的第三站。在省内市场圈地插旗后,下一步黄则和将瞄准浙江市场,并以此为切入点,把品牌推向全国。同时,黄则和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推广与宣传,“好酒也怕巷子深”。据黄荣华介绍,在新加坡明年春节举办的旅游产品展销会上,黄则和花生汤和特别推出的元宵饼将在那里展示一番。
酝酿: 推出精品店,抢占中高端市场
“买月饼的话,如果我自己吃,就买黄则和月饼,价格便宜又好吃;但如果要送人,就会选择其他一些高档品牌。”在许多消费者眼中,黄则和产品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低端产品。
确实如此,一碗花生汤的售价是1.5元,一个韭菜盒只卖1元……一直以来,黄则和走的是低端消费路线,消费群体大多局限在普通市民这个阶层,在每个连锁店光顾的群体多是中、低消费家庭。“这说明,黄则和在厦门中、高端市场一直没有竞争力。”黄荣华介绍说,为了抢占中、高端市场,黄则和将推出精品店,在产品包装、店面装修、价格定位上进行转变,吸引高端消费群体。据介绍,黄荣华将于明年2月前往日本考察烘焙市场,“希望寻找一些产品创新的灵感。”同时,产品还将突出健康的新概念,服务对象扩大到年轻时尚的一代。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家族式经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据了解,为提高管理、营销、公关、物流等水平,黄则和将大胆引进人才。如有可能,还会向社会扩股,从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强调诚信经营,增强法制意识,进一步把黄则和做强做大。
厦门日报2004-11-09讯 记者 刘艳
新闻链接——
厦擦亮“老字号”的金匾
对老字号,厦门人有着一种深深的情结。然而大浪淘沙之后,不少昔日老字号流光溢彩的金匾,如今已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有的萎缩,有的慢慢消失。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老字号”企业约有二十多家,它们都曾谱写过辉煌的篇章。然而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老字号”遇到了种种困难,总体处于萎缩趋势,有的名店甚至已经消失,难觅踪影。
据悉,好清香、吴再添都在奋力经营中,而新南轩因为拆迁,连招牌都已拍卖出去。新兴厦门小吃店如扁食妹、妙香等,连锁店面扩张了,但因产品品种等等多种因素,在洋快餐和外来小吃的双重夹击下,短期内难有大的发展空间。
有人认为是广告、宣传的落后使然;有人认为是“老字号”经营方式太过落后;也有人认为体制老化、产品老化、生产老化是“老字号”发展的瓶颈……
而这个阶段,黄则和却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据介绍,黄则和花生汤的销售额一直让其他店面羡慕不已;其端午节的肉粽销售量达14万多个,全市销量排名第一;年糕产量市场份额占50%以上。业内人士分析说,黄则和之所以“老当益壮”,原因主要有两个:跳出陈旧经营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连锁经营;产品丰富,集厦门名小吃之大成,极具厦门特色。
实际上,所有的“老字号”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先天优势,资历老、关注度高。那么,怎样让“老字号”重放光彩呢?专家认为,培养现代营销意识,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老字号要做强做大,焕发青春,还要在恢复具有乡土风味的地方名小吃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并且敢于与洋快餐和外来小吃较量,这样才能吸引更大的消费群体。
厦门日报 2004-11-09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