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怀旧:风物民俗说南台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73

福州是座近海江城,市区沿江一带最能集中体现这地理特点和优势,并产生了滨江历史文化。无论是对旧福州社情民俗调查研究,还是在新福州游览观光,台江区在这方面无疑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旧时台江俗称南台,人口中手工业者、商贩、船工、渔民居多。

街景映江色,商铺满中亭。水上奔流、繁忙、喧腾;岸上宁静、明丽、兴隆。南台堪称福州的“外滩”。旧南台临江的民居,开门见帆影,登楼看卧虹,市井生活与闽江息息相关。上杭街有座圣公殿,离江面近在咫尺,每当洪峰到来,江水像列队祭神的香客,从两头涌进殿内,有“圣公殿水两头涨”的谚语。至于江上的中洲,则四面环水,草木蓊郁,阴湿多风,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有“中洲老婆(青蛙)穴,没蚊又不热”的谚语。福州地方神陈靖姑曾上闾山拜许真君学道,本地人爱讲“你有闾山法,我有鬼画符”,传说中的闾山就在南台某处,后沉入江中,给旖旎的江滨风光平添了几分缥缈神奇的色彩。

福州自古得闽江航运之便,旧时本地旅客多从南台乘船进出福州,有“卖婢洪塘街,讨船台江汛”的谚语。搭乘私家船,还有禁忌:船主认为夜间行船乘客话多不吉利,有“高官贵客坐我船,五更早起莫多言”的谚语。旧时南台为商品、货物的集散地,沿江摆摊列市,商贩顾客络绎不绝。渔汛季节,日照江市金鳞闪烁,筐满篮满秤杆起落,南台成为水产品最集中、渔谚最流行的地方:“二月二,马鲛上街市”、“清明虾,满街爬”、“大麦熟,好肉”、“立夏黄瓜满街下”、“六月黄鲂鸡母子”、“黄梅(春四)不是黄花子,带柳(形如小带鱼)不是带鱼儿”、“买黄鱼看腮,买鳗鱼看脐(肛)”、“中亭过午,黄花不鲜”。最先听到叫卖声的南台人,此时勿论穷富,都要弄钱买“瓜”一饱口福,有“当被单,食横三(黄鱼)”的谚语。

旧南台的江边,停靠着并排的“连家船”,船主系疍民,《闽县风土志》载其“以舟为居”,“浮家泛宅,无一定所”,谚曰“海阔疍家强。”闽江下游,是疍民的水上家园。他们以捕鱼为业,谚曰“疍人请亲家,不是鱼就是虾。”逢年过节,疍民都要上岸向人家挨户拜年讨吃,俗称“贺”,谚曰“贺贺上门,股川(屁股)圆滚滚”,指其衣不蔽体、岁时行乞的贫穷境况。新时期以来,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关怀、扶助下,疍民结束了世代漂泊的历史,改为上岸建房定居,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可谓:破船摇走连家苦,新居安来四世福!

旧南台大桥头,还有不少职业轿夫,聚在路边守候待雇。他们多来自乡下,是同挑夫、车夫一样的苦力,因“轿”和“桥”谐音,有人戏称其为“大轿(桥)头野舅”。轿夫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寒暑不歇,用竹制山轿抬着富人颤悠悠攀登吉祥山。他们“辛苦做,快活食”,谚曰“厨子的嘴,轿夫的腿”、“扛轿打更鼓,不是喝就是赌”。

东去闽江水,弄潮南台人,回顾沧桑古城,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传承至今弥足珍贵。在现代化建设中,福州人要像采掘、收藏寿山石那样,大力抢救、保存这些风物、民俗瑰宝,防止其湮没、消失,或留下遗珠之憾,并注意充分开发利用,造福社会。

福州晚报2004-11-09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