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江南造船专项总监张国新带领团队用30年追平50年差距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2


  张国新,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项总监,主持建造了我国三代六型驱逐舰。
  1986年,36岁的张国新前往德国考察海军装备,一位资深的海军军事专家告诉他,两国的差距至少是半个世纪。这让他当场愣住,脑子里浮现出甲午战争的画面。他心想,“一定要把我们的军品做上去。”
  2017年6月,张国新主持研制的我国首艘万吨级大型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下水,并于2020年1月正式入役。看到这艘驱逐舰后,全球评论一致认为:中国海军装备已经跻身国际一流!
  30余年后,张国新终于圆梦,而中国海军也追平了与世界50年的差距。
  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1986年,当时的江南造船厂接到任务,要研制新一代现代化驱逐舰112舰。当时担任副总建造师的张国新很快发现项目面临的巨大压力。
  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建造,几乎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有没有一个更科学更高效的办法?对江南造船厂和张国新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当时,张国新把两本又厚又大的《舰船概论》翻了个遍,大胆提出了把传统的塔式建造改为“二岛”立体建造工艺。这种全新的建造方法对建造工艺和质量要求极高,于是,张国新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攻关,在他的极力推进下,总段建造方案最终成功应用在112舰上。
  在攻关过程中,为了化解高强度合金钢的上舰风险,张国新和项目团队一起用了两年时间开展冷热加工特性的工艺研究,从23万个数据中,确定了冷热加工特性的工艺;用了一年多时间消化动力装置装舰技术指标,编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技术文件,连续18个凌晨监测轴系对准数据,实现了动力装置装舰一次成功;用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解读168本试验册,编写了海、空、潜一体信息化作战海上试验计划。
  经过努力,1991年,该项目实现了5大工艺节点,并于1994年5月按时交付海军。也是在那以后,张国新一次次受命监造国家高新工程,不断地攻坚克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首次,以及一个又一个海军装备制造的奇迹。
  2008年12月26日,张国新建造的舰船作为主力舰率领编队首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连续航行124天,设备完好率再创装备建设史上的奇迹。
  对新技术有极强敏感性
  1994年5月8日,112舰交付海军使用,被部队官兵誉为“中华第一舰”。两年后,其姊妹舰113舰也加入人民海军舰队行列。当时江南造船是十年磨一“舰”。此后,江南造船军品方面的交船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搬迁到上海长兴岛后,甚至被军迷戏称为“下饺子”。
  越造越快的背后,是军舰建造技术的不断升级。熟悉张国新的人都知道他有句口头禅:“决不让建造技术难题成为装备性能瓶颈。”而他本人也在建造首制船的过程中,不断倒逼自己突破创新。江南研究院副院长赵守君告诉记者:“老爷子时常会提出新想法,他对新技术的敏感性,经常让我们80后、90后汗颜。”
  近年来,在张国新的推动下,百年江南造船热切拥抱数字化。比如,新型战舰使用的新型材料给焊接带来巨大挑战。即便是焊接高手,也难以始终把焊接精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当人来控制机器已经难以满足要求,能否用机器来控制人?顺着这个思路,江南造船通过焊机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最终建成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通过把工艺参数预设到系统里,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有丝毫差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止工人操作。通过“机器管人”,年轻焊工也能达到老师傅的质量标准。
  此外,数字化三维曲型成型系统、数字化测量场技术等也先后应用到舰船建造上。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效果不仅体现在造船的速度上,也体现在造船的质量上。
  今年3月,我国第二艘万吨级大型驱逐舰正式加入海军序列。“海军对我们造的万吨级大型驱逐舰非常满意,首艘交付后,我们去部队的次数很少,说明舰船性能稳定,战士上手快。”张国新有些自豪地说,而且这一型舰船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批量制造,不会被别人卡住脖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