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由上海药企牵头成立的“药联体”让救命的短缺药不再短缺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74


  四年前,因为一种名为“青霉胺片”的小品种药断货,曾一度引发全国“肝豆病”患者的担忧。
  “肝豆病”即肝豆状核变性,国际上称“威尔逊氏症”,在国内一般被称为“铜娃娃”,由于相关基因变异使铜元素排出身体的机能出现障碍,需要按时服用药物“青霉胺片”辅助排铜,一旦失去药物治疗,会出现肢体变形、不能说话和行动等症状。如今,这一救命的短缺药的保供已基本无虞。位于浦东新区新金桥路905号的上药信谊药厂内,一条专门的生产线时刻保证着全国“铜娃娃”们的用药。
  这得益于一个特殊的组织——“药联体”。
  成员单位涵盖完整产业链
  “当时青霉胺片断供,主要是由于上游的原料药缺乏,我们下游的药企也没办法。”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回忆起当初的无奈。其实,那几年,不仅仅是青霉胺片,还有类似心脏外科手术中必需的“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等也曾屡屡断货,患者在网上求助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引起了国家工信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药企们看来,要想解决小品种药(短缺药)的供应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原料药和其他原材料的配套供应问题,一个环节都不能断。
  2018年,由工信部倡导的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简称“药联体”)应时而生。药联体由上药信谊联动浙江海正、常州亚邦、湖州展望药业等共24家企业单位发起,如今成员单位已增至26家。翻看成员单位可以发现,其中既有制剂、研发,也有贸易、原料、辅料、包材等企业,涵盖了一条完整的药品产业链。
  当时的成立大会上,所有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正是有了药联体,才有了今天青霉胺片的稳定供应。”顾浩亮说,当时上药信谊找到成员单位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1000万元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最终彻底解决了这一药物的原料短缺问题。
  也是在2018年,针对小品种药市场用量小、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的实际,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共同组织开展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2019年1月,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单位名单正式发布,上海医药成为三家单位之一。随后,上药重金投入2亿元,进行短缺药保障生产基地建设,如今保供品种已达32个。
  迈向常态化系统化
  不以量小而不为,不以利小而不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随着2019年底第二批名单发布,目前我国已有6个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这是实现短缺药供应未雨绸缪最直接、准确、有效的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从“救火式”迈向常态化、系统化。“上海医药一定会竭尽所能,保障短缺药的供应,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放心药、低价药。”顾浩亮说。
  事实上,小品种药既没有庞大的市场,又经常缺乏金贵的身价,这确实使得药企缺乏生产与研发的动力。
  不过创新总得有人来做,要改变这种小品种药没得选的局面,药企必须主动加速研发更多创新药,才能给患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去年,上海医药特别将罕见病药物研发作为企业独立的板块运营。目前,上海医药是国内拥有罕见病药品批文最多的企业,现有产品中被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共有17个品种,涉及18个适应症。
  未来,上海医药还将进一步发挥药联体平台作用,通过平台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最终促成市场化的保供机制;同时,积极发挥基地的保供价值与作用,通过丰富基地保供产品范围,形成集中生产的成本优势,并通过探索短缺药、罕见病用药国家医保和商保政策的结合机制,降低患者用药成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