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攻克“避咸蓄淡”世界难题 申城咸潮后可保证输水68天
申城市民期盼的新水源地――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工程正稳步推进。4月21日上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25位院士,来到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现场考察,并为工程建言献策。上海城投首席工程师、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玉亮在现场表示,整个项目从前期研究至今的10多年间,上海各方院士、专家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确保工程2010年实现通水,市中心居民将逐步喝上优质放心的长江水。
院士团队攻坚“避咸蓄淡”世界难题
上海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优质水源。研究报告显示,长江的原水水质已经明显好于黄浦江原水,更适宜城市居民饮用。而最早提出在长江口的青草沙建上海第三大水源地的,就是以老院士陈吉余为代表的多位专家。正是这一大胆的理论和想法,拉开了论证研究青草沙水源地项目的序幕,向彻底解决上海在长江口建水源地“避咸蓄淡”世界性难题发起攻坚。
著名河口海岸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吉余回忆,早在1991年专家组就提出了取水长江河口的论证报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在大型河口直接建造水源地和水库,而青草沙正是建在长江口,处于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区内。我们提出需要建立一个监测系统,观测长江咸潮的变化,立即得到了多方院士的专业支持和鼓励,面对咸水入侵这个难题,市科委、市建委也通力支持,经过10多年努力积累和观测,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咸潮资料数据库,为这块优质水源地的建设铺平道路。”
据悉,青草沙水源地建成后,依靠其庞大的水库“避咸蓄淡”功能,上海每年冬季遭遇各种不利气候条件时,长江咸潮袭击后只要水库提前蓄满水,将可保证向供水区域持续输水68天,市民将不会因为长江原水变成咸水而担心供水中断或不能饮用。
大胆创新开建资源节约型水源地
由于青草沙水源地工程项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项目组提出工程方案、以及面对一些从未涉及的领域和难以把握的项目难点及难题上,院士及专家更是给予了宝贵的建议。
2002年上海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对策院士专家咨询会召开,作为大会主持的翁史烈院士,大胆提出了上海要在长江口建水库链的理论。与此同时,在多年各类专家论证、评估研讨会上,院士专家也都提出了青草沙水源地建成资源高效利用,土地、岸线、航道等合理节约的理念。
面对如何将长江好水送到市区的问题,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刘建航院士为代表的团队,对过江江底输水隧道的施工方案及可行性,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和协作,最终使7.23公里长的优质长江水“过江”问题得以解决,国内首条输水江中隧道最终全面开工建造。江底20多米深处的圆隧道将解决外压和内压的“双重阻击”,最终节能又高效地将好水送到千家万户。
1000多万人口将受益于新水源地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包括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长江原水过江管工程、陆域输水管线及增压泵站工程3大主体项目。该工程计划建设一个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水库,规模相当于10个西湖。竣工后,青草沙水源地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体水质届时将保持在Ⅱ类优质长江水标准,送往全市多家水厂并经过生产处理后,把更健康、安心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随着通水覆盖面的不断增多,最终整个上海外环线以内80%的居民,都将喝到来自青草沙的优质长江水,直接受益人口将达1000多万。由于青草沙水库的优质地理位置,崇明生态三岛的环境也将因为水资源的变化而锦上添花,环境改善和资源高效利用将有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