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拓展深化“凝聚力工程”
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市委八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决定》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赋予新内容、创造新载体、体现新特点、抓出新成效,拓展和深化“凝聚力工程”,积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针对党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新变化,不断探索党员教育和管理新载体、新途径。浦东新区、静安、虹口、黄浦等区党组织,在工业园区、商务楼宇、流通市场等积极建立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建工作联络员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作用,做好建党和党建工作。目前本市已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经济园区)―居民区(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网络。国资委所属上汽集团围绕“年产100万辆、跻身世界500强、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目标,在党内开展“四先”活动:科学管理知识先培训、先进技术技能先掌握、岗位工作规范先遵守、解决急难险重任务先行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今天怎样做书记、怎样做党员教师、怎样做党员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都取得明显成效。
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加强与党员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积极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一个以服务为先导的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点建设正在全市逐步推进。浦东新区、宝山、虹口、南汇等区先后建起了党员服务中心。长宁、静安等区为切实解决社区党员,尤其是“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找党组织难、党组织找党员难的问题,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和夜间、双休日接待制度,使其成为“党员之家”。
以共同利益、共同需要为纽带,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创建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组织的调控作用和社区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浦东新区以构建“阳光驿站”为抓手,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开展“三服务”活动: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闸北区发动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区开展“夕阳工程”、“朝阳工程”、“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等民心工程,为群众办实事。嘉定等市郊区县以“强村帮弱村、共同奔小康”等活动,通过提供资金援助、帮助招商引资、扶持项目、援建标准厂房等方式,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宝山、松江、南汇等区组织局、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低收入农户,扶助创业、帮助就业、资助学业等,帮助群众奔小康。
积极探索以新的方式融入社会、整合社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长宁、普陀、闸北等区由党组织牵头协调,建立社区求助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区矛盾调解事务站等,不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民主化参与机制。徐汇、卢湾、杨浦等区推行在职党员报到服务制度、社区党组织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和党员承诺制等,发挥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普陀区着力抓“三方协商机制”和非公有企业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创建协商社会各方利益的载体;卢湾区在社区建立和推行“三会”制度,通过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由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解决社区各类矛盾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