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留一支永不走的援疆队伍――记第四批援疆干部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0

  上海的医生好
  去年夏天,65岁的维吾尔族老汉艾买提・肉孜在朋友推荐下来到阿克苏市人民医院,进行左眼白内障清除手术。面对主刀医生,一位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艾买提还是不免紧张,“做完手术能看清楚一点吗?”
  一年后的今天,听说有上海媒体来到阿克苏采访援疆干部,艾买提凭借恢复良好的视力,自个儿拄着拐棍,顶着烈日,乘车赶了十几里,希望能借上海媒体传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上海来的医生技术高,服务好,当然值得相信。”
  一年来,在立足岗位及阿克苏地区现状的基础上,新一批援疆干部大胆开拓创新,在传承务实奉献的同时赋予了“援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紧握援助之手
  做好本职,这是援助之基础。但新一批援疆干部已不满足于此,他们主动将援助视野拓得更宽,使援助之手握得更紧。一年来,他们向阿克苏地区民政局捐款51000元用于抗洪救灾,联络组向温宿、乌什县捐赠价值3万元的救灾慰问品和20万元捐款。医疗战线的援疆干部举办地区、县市级的大型义诊共11次,十几个科目前来就诊人数近5000人,送出36种价值共几万元的常规药品。温宿小组的医务人员先后12次深入农牧区开展巡回医疗、义诊,足迹踏遍8个乡、2个牧场、2个镇,接诊8000余人,向农家送医送药300余次,价值13000余元。
  阿克苏市三中高二(3)班的谢琳琳刚获得地区英语竞赛一等奖,家境贫寒的她却主动要求捐出一部分奖金,用于资助班内其他贫困生,“是三位上海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爱人”。一年前,援疆干部李春刚接班任教时,发现谢琳琳每天的午饭都是五毛钱的一个饼,而且班内有类似情况的贫困生还不在少数。李春当即与另两位援疆老师张斯恒、孟勇商量,决定每人每学期拿出500元资助班内近十名贫困生,直到他们考上大学。每逢支农,老师们坚持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次探亲回来,总是带回一大堆特产及书籍、学习用品。今年高考,毕业班本科上线率为85%,大大超过60%的历史最高纪录。
  传帮带为“造血”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同时,援疆干部们开始注重通过“传帮带”为当地开展“造血工程”。一年来,上海援疆干部派出单位及有关部门已向阿克苏地区对口支援单位捐赠了价值380万元的办公自动化、车辆及教学设备,并为地区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近期,一个“200人赴上海培训”计划也初步制定,内容涵盖了教育、卫生、环保、信息等诸多领域,培养地区紧缺的应用性人才。
  49岁的张树忠是51位援疆干部中的老大哥。难得回沪探亲,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给温宿县医院跑项目、跑资金、联系人员进修等。在艰苦条件下,他积极争取到上海单位援助资金20万元,给温宿县医院病理科增加了病理图像分析仪及快速冰冻切片设备、成像彩色打印报告等,使该病理科成为阿克苏地区乃至全疆一流的病理室。此外,他还主动承担起多家医院的病理切片会诊、指导带教任务。一年来,他为温宿、阿克苏、市中医院培养了2名病理医生,为各地县医院医生授课十余次。
  让新理念扎根
  近日,“燕子山在线”网站已成功扩展为“汉、英、维”三种语言。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国家级边境贫困县乌什县投资11万元建成了县内局域网,设立了网站并成功在互联网上注册,取得网络实名。开通至今,网站已成功对内外发布信息300余条,并通过网络媒介成功实现农产品交易20余万元。
  “留一支永不走的援疆队伍”,这是51位援疆干部的共识:在留下汗水、足迹的同时更应留下全新的思想理念。今年10月,在援疆干部周永彪的筹备下,阿瓦提县将召开一次旅游信息发布会。届时,将聘请自治区旅游开发专家对阿瓦提县的旅游资源进行解析,并充分借助报刊、网络进行宣传。阿克苏地区建设局的潘裕棣将眼光瞄准了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半年时间内,从调研考察、落实资金到采购设备、人员培训,事事亲力亲为,筹建起阿克苏地区建设工程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同类型工程去年底才在上海各区建立,如今阿克苏却凭借此在南疆独领风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