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日前举行的松江区方松街道江虹小区文艺晚会上,大学生们与社区老人合唱英语歌曲,博得满堂喝彩。
自从大学城落户松江区后,方松街道“近水楼台先得月”,英语角、文艺角、网络班相继出现。平日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贸学院、立信会计高专这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常“作客”方松街道,与居民或同台表演节目,或共同挥毫泼墨,或一起看报读书,给小区注入了新鲜活力。
今年初,在区人代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会主席、区人大代表李润雅凑巧分在方松街道代表团。攀谈中,街道领导得知大学城学生为缺少社会实习基地而担忧,而街道也在为创建学习型、信息化社区发愁,双方一拍即合,渐渐热络起来。
大学生脑子活、点子多,一进社区便进入角色:外国语大学的王文侠等4位同学凭着一口流利外语,在江虹小区开辟了英语角。晚饭后,上英语角说上几句,成了居民们的必修课,就连两名“洋居民”也来凑热闹,阿婆说“侬好”,老外讲“Hello”,不亦乐乎。小区的初二学生孙意要参加街道举办的英语朗诵比赛,自撰的文章却总读不流畅,好在小老师们轮番“开小灶”,总算如愿捧回了大奖。
方松街道近一半居民家安装了宽带网,可会用的没几户。街道和大学生联手开展“千户家庭网上行”活动,8个居委会相继开班,大学生手把手教了居民两个月,“扫盲”380多户。不少子女在国外的父母学会上网后,常与子女在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省下了一大笔越洋电话费。
走进社区后,学生们告别了“象牙塔”。外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汤紫芸,到江中小区担任见习居委会主任。邻里闹纠纷,居民找她评理;小区自行车失窃,有人请她解决;独居老人生活困难,又来求助她……小汤从没想到,小小居委会干部,其中有着大学问。两个月挂职期满了,她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递交了一篇论文,洋洋洒洒数千字,为居委会工作出了不少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