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苏浙沪建立“长三角”教育合作机制思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1

  10月13日,苏浙沪三省市教育合作签字仪式在沪举行,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开始了实质性的启动,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冲破体制障碍的一次试点。
  
合作,三省市共同利益所在
  此次合作意味着三地教育开始冲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指出。而这种冲破也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也不断加强,其间遵循一条规律―――资源配置的效力与效益,与空间和地域范围成正比。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育、文化发展的黄金地带,建立“长三角”合作机制,是苏、浙、沪三省市共同利益所在。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指出,两省一市的教育合作,实现了在更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以前三地教育单位之间也在积极探索合作途径,而此次签约则表明三地政府主动介入教育合作领域,通过制订协议来推动合作范围扩大,不断深入。政府将创造各种条件,推动三地教育合作,通过合作使各自的教育投入产生最大效应。
  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指出,三省市教育合作和交流的持续、全面加强,对共同建设教育高地,实现教育的互利双赢,增强教育竞争力、增强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三省市经济日益融合,形成了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如今,三省市教育的全面合作,将为“长三角”经济腾飞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互动,形成大教育概念
  三地开展教育合作,如何寻找相互支持的结合点?三地教育合作将主要实现几方面良性“互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指出。一是互通,建立实时交流互通的信息平台,消除由于信息不沟通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互认,两省一市关于教育方面的有关认可或评估,可以互认,不需要进行重复认可,从而降低人才流动、使用上的行政成本;三是互流,三地实现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一方的优秀师资到另一方的学校上课,高校的校长、院士来兼职;大家进行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一方为另一方的办学单位提供土地、校舍和教学设施等。三地教育资源共享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叠加效应。
  “在政府的推动下,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将树立起新的工作理念。”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说。原先,大都是考虑自己区域内的“小教育”,今后在制订教育规划、工作思路时,要将视野拓展到“长三角”地区的“大教育”,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近年来,苏、浙两省的教育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迅猛发展的经济,顺势而上,已经成为教育大省和强省,两省在教育领域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浙江省在教育中敢于改革、敢于探索的精神就值得学习;江苏省南京大学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风格也值得我们汲取和发扬。上海教育要抓住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学习苏浙两省同行的创新勇气,做强、做大、做活上海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