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原创 引领产业创新管理 上海青年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科教兴市”,人才为本。9月15日,上海隆重表彰“第八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这些精英及提名奖获得者所从事的专业、课题各不相同:有搞基础理论,有搞应用研究,有从事高技术研发,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有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但是,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性:这一青年科技群体代表的是上海科技的创新力量,是上海科技新一轮发展的“风向标”。在新一届科技精英候选人身上,在上海新一辈青年科技人才身上,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瞄准原创
《科学》杂志不久前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找到了心房颤动的一个肇事基因。”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始终被认为是个谜,是心脏病研究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科技精英瞄准的就是这一“猜想”,同济大学陈义汉教授率领课题组将心房颤动的一个治病基因“精确定位”在11号染色体末端,第一次揭开了心房颤动的一个遗传起源,为攻克这种常见恶疾迈出了重要一步。
瞄准原创,上海科技界念兹在兹。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认为:“原创性、基础性科研,每一小点进步都深刻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上海科技人员参与取得的重大原始性创新不断: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测序任务完成;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完成,令国际科学界为之喝彩。
复旦大学陆�R教授关于锗硅半导体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后短期内被引用25次,他主持的“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课题今年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20名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的介绍材料中,诸如此类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均闪现着耀眼的光芒。去年,上海专利申请迅速增加,以56%的年增长率列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上海专利申请总量1.25万件,仍居全国前列,上海正向着“知识生产中心”不断迈进。
引领产业
“汉芯一号”,这一全部由上海设计、生产、封装和测试的高端集成电路,改写了国内缺乏高端DSP芯片的历史。领衔设计者是另一位科技精英、上海交大教授陈进。他主持的“32位高性能嵌入式DSP芯片开发”项目,还为“汉芯”系列芯片的后续研发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科技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份量愈来愈重,科技精英们也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海交大教授林忠钦的“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已在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得到了应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蒋华良在分子药物学领域,成功进行了SARS病毒关键蛋白的基因克隆;二军大王红阳教授在肿瘤学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肝癌攻关建立了资料齐全的标准库……
10位科技精英,研究方向涵盖生命科学、新材料、信息技术、汽车、桥梁等,这些领域正是上海的骨干产业。拿集成电路来说,上海目前的设计水平已从最初的0.6微米提高到目前的0.13微米,产业规模也从1.8亿元增加到18亿元,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信息化也为汽车、医药等行业注入了“数字活力”。去年,上海科技贡献率达53.1%,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创新管理
“科技精英”的20名正式候选人名单中,所长特别多!竟有7个“所长”。上海电器科研所所长沈小宇,率先提出并实现了科研院所体制和所有制的改革创新,该所被市国资委批准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常务副所长姜标,不仅在海洋生物碱的不对称合成等方面有重大科研进展,而且在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方面探索有效运作模式……
“科技精英”与“管理精英”的并行涌现,显示了上海科技创新的又一方向:“科技管理”与“科技经营”的创新。目前,上海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努力向“科技创新主体”的目标上靠,可体制却已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聚焦管理,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将使上海科技获得更强大的发展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