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海人民放心让江西人民高兴---记上海赴赣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
2002年3月,上海选派的30位年轻干部分别到达江西省30个县(市),担任挂职县委副书记。其中21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余则交通相对闭塞。屈指算来,他们认真实践“让上海人民放心、让江西人民高兴”的严格要求,已经历了500多个日日夜夜。
挂职决不挂在嘴上
王力平初到乐安,一天,发现大山里冒出滚滚浓烟。这是怎么回事?办公室干部答道:“没啥,清明烧纸,年年如此”。“不!”眼看明火从山中窜出,王力平断定发生了火灾。这是上海挂职干部到江西后遭遇的第一个考验。
王力平立即调集公安、消防及乡村干部,约1000余人,疾步来到20公里外的火场,这时过火面积已达400余亩。经过12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保住了刚刚投资修建的“110变电站”及部分村庄。群众谁也认不出他的脸膛,但从他的“上海普通话”中,辨认出这就是上海新来的县委副书记。
30位上海干部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分管政法,有的分管招商,还有的分管工业……在宜黄县,挂职干部王祖彪还被委以财政大权。联络组组长、安远县县委副书记瞿新昌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一只萝卜一个坑,挂职决不挂在嘴上。
到任头几天,30位干部几乎不约而同,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在这块老革命根据地,先后走访了515个乡镇,1200个县属单位,1600个村委会,360所乡村学校,“为迅速改变山区、老区面貌而奋斗”的决心,立即化为挂职干部的实际行动。在兴国县挂职的褚建平为一位尿毒症患者一次捐款3000元,在上饶县的张学富把全部月工资都支援给了3户贫困户和15个小学生……张瑞云在宁都县是个老少皆知的好书记。他以个人工资抚养了3个学生,还动员亲朋好友及身边人救助失学少年达162人。江西省委组织部董赣波说,上海干部在江西不仅分文不取,就连那点工资也成了“帮困基金”。
上海挂职干部的行为感染了所在县市的干部们。据统计,当地的干部、老红军赞助的失学青少年超过了一万名。安远县93岁老红军唐老干说:“上海干部为老区孩子掏钱,我们更应该尽力。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当主人不当客人
在500多个日日夜夜,江西各级干部对上海干部的锻炼成长倾注了巨大精力。省委书记孟建柱每到一地视察工作,必找挂职干部促膝谈心,勉励他们多作贡献,为上海人民争光。
近年来,江西敞开大门,引进人才、资金、项目、技术。30位上海干部全力投入,运用个人影响,为江西招商引资。一年来,引进了69个项目,合同资金达16.9亿元。在宜黄县挂职的王祖彪为迅速改变县城“江西破旧之最”的旧面貌,“六上”金华市,动员客商进山投资;为了把当地产品打进上海市场,从静安区来赣县挂职的崔正明牵线搭桥,引进上海好几家公司与赣县签订供销合约;会昌县的魏涛在上海是搞供销的,他“重操旧业”,动员青浦区到会昌建起了500亩蔬菜大棚,既改变了当地的传统耕作习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来自普陀区的李伟均为上海引进了寻鸟果品市场,瞿新昌落实了赣州脐橙进入上海超市,卢湾区的陆军也把他所在县的优质农副产品领进了上海市场……
为扶持江西的本地产业优势,薛在庭率领他所在的莲花县参加了上海10万平方米园林工程招投标,并引进了上海园林企业在莲花县建立苗木基地。根据各地县情,挂职干部们还纷纷建言献策。修水县的吴耀祥提出了建立私营城等4条建议,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安义县的赵萌提出拓展塑钢行业,兴办民营经济的兴县之策;在江西第一大县波阳挂职的范洪耀分析波阳、崇明两县对比优势,建议充分利用水面,把崇明蟹种引进鄱阳湖,做大蟹业经济;为解决贫困山区的交通难,安远县的瞿新昌在上海筹集18万元资金,为贫困山区修通了公路,促使山货流通;潘永俭把上海的林场搬到了浮梁县;都昌县的杨刚、铜鼓县的姚向群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千方百计使当地的产品物尽其用。物流带动了人流,人流带动了两地合作。据粗略统计,一年半来,江西赴沪学习的干部就达1277名,上海去江西考察学习的企业家和干部则在4000人次以上。两地互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30位干部都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记者只能“挂一漏万”。而发生在今年6月15日宁都县梅江河畔的那场洪水,更让人感受到了水有时也浓于血的事实。那是一个天气闷热的夜晚。县委大楼里只剩下挂职副书记张瑞云。县委书记去了党校,其他领导下乡的下乡、回家的回家……突然一阵雷声响起,张瑞云的心里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果然,一阵狂风突然袭来,骤雨倾盆而下,雷声似在屋脊上滚动,闪电照亮了漆黑的县城。雨整整下了3个小时,晚11时,各地报告灾情的电话不断打来。关键时刻,县长从家里火速赶到:“张书记,您守着电话,我组织人员抢险!”“不!我同你一起去!”张瑞云想,别把我当外人,我也是宁都的一员!
一出大楼,张瑞云意识到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脚下不见路,水深已没膝。据报告,后山山洪爆发,梅江河堤松动,从梅江河堤上漫出的水朝着县城低洼处倾泻,随时有屋坍人亡的危险。梅江河上游更有一个村庄被冲毁,农民们都爬上了大树……张瑞云脑门上沁出了汗,责任感令他勇往直前。“走!组织人马跟我来!”骤雨中,他拨通了远在上海的妻子的电话:“我要去救人,放心,我会活着回来的。”连回话的时间都没有留给妻子,他关上了手机,向黑暗中冲去……
回忆这段经历,张瑞云眼圈红了。他说他后悔给妻子打电话,但当时情不自禁哪,就像壮士诀别。三天三夜后,当宁都人民战胜了这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时,张瑞云打开手机,在未接电话栏里,跳出的竟全都是家里的电话号码。
掏心掏肺为改制
挂职干部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最头痛的莫过于国企转制。上世纪70年代,全国著名的横峰纺织机械厂仅木梭产量就占全国的20%。如今这家厂年年亏损,陷入资不抵债的局面。但在转制动员会上,一位老工人竟冲着上海来的县委副书记徐艺锋说:“工厂是我们工人的,谁也没权卖!”余干县转制3年也没有转成功的建筑陶瓷厂、余干酒厂、同仁药业,对立情绪更是严重。江西老表十分看重“国有”这块金字招牌,“宁要国有生活费,不要老板高工资”,几乎是转制工作中遇到最普遍的问题。在这种观念面前,参加转制工作的挂职干部几乎焦头烂额。
怎么办?宣传、开会、恳谈、摊家底、亮前程……万安县的许庆龙记不得走访了多少人家,开过多少次座谈会。余干县沈伟忠反映说,有一次走访,至今让他无法忘怀。家住余干县四牌楼34号的李解和是建陶厂的老工人。家访时,沈伟忠见他家庭贫困,当即送上500元,以解李家燃眉之急。几经推搡,李解和收下了钱。但第二天,沈伟忠办公桌上出现了夹着500元现金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缺钱,但钱可以凭我们的双手去挣。我们要的是真心。我今年50岁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您这样诚心诚意为百姓的干部,也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大数目的馈赠。钱,还给你。但从今天起,我一定支持你的工作。”
从此,李解和从改制的“反对派”变成了动力派。沈伟忠深有体会地说:当群众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百姓时,他们自然会朝着你指引的方向前进。果然,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后,余干县的三个国有“老大难”奇迹般的转制成功,没有一人因不满而上访。
在横峰县当年全国小有影响的纺织厂,900多个职工曾把徐艺锋包围起来,尽管他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地讲明政策,但台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着转制的“罪状”,一些激动的工人竟然高喊“徐艺锋滚回去”。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突然从台下跳上一个人,他便是当年的县委书记周厚丰。“你们叫谁滚回去?”台下肃静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办事务实的农民书记。为了转制,他暗暗地支持着上海挂职干部的工作。“他一不挣我们的工资,二要为我们县的发展招商引资,”周厚丰动情地说,“他是背着干粮袋为我们办事的啊。他掏心掏肺,为的是让你们所有人都能正常地生产、生活。你们这种态度,是工人阶级的态度吗?”
长时间的沉默。一位1969年来横峰插队的上海知青王程杰在会场一角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由稀而密。大家似乎都感到,“背着干粮袋来的干部”确实是为他们好。
不久,一家浙江公司买下了工厂的产权。原来只生产木梭的工厂,很快发展成了生产多品种纺织机械的企业;原来买断工龄的工人又重新进厂干起了活。据说,工人们的工资比“半死不活”那会儿翻了一番。上海干部计忠、陈百勤、许庆龙、范洪耀等几乎都有这番遭遇,也都有相同感受:凡出台一个政策,都要耐心地向群众说清楚。一旦群众理解了政策,最支持的还是他们。
就在记者到达上饶时,在上饶挂职的张学富在途中出了车祸,幸好人未伤着。他在手机里大声向记者说:“我和永新县挂职的陆军在一起。我代表他说两句。我们在赣东北的挂职干部和其他地区的挂职干部一样,都会始终按照‘让上海人民放心、让江西人民高兴’的要求,继续干下去,并干出成果!”
30名上海挂职干部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