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原创制胜 上海科技原创力初析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6

  祸福相倚。突如其来的“非典”,也给上海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从以往落在发达国家后面的“跟踪”,变为与全球科学家站在同一起步线上的“竞跑”。大家几乎都是“一张白纸”,谁家率先绘出“原始创新之花”?谁家的“原始创新之花”会缀满枝头?
  这场原创力之争,意义早已超越抗击“非典”这一役。它关系到今后不计其数、不知其名的一个个类“非典”战役的胜败,关系到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中:上海能不能出奇制胜。
  
原创力,警醒于“扼腕叹息”
  上海科技原创力建设警醒于一个个“扼腕叹息”:“在激光冷却捕获原子项目研究初期,是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领跑,可惜未能把优势保持到最后。”这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感慨。
  先发后至者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育竹。他提出的3种“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的原创思想,比国外科学家提早了5-10年。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未能立项。研究所需的2台总计120万元的激光器购买经费无着落,王育竹只能靠其他课题节余的微薄经费,用了10年时间逐步添置设备,直到1993年才完成“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实验,但发表论文的时间已比国外同行晚了10个多月。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用动物乳腺作为目的产物供应器设想的是中国科学家。”这是转基因羊之父卡尔的评论。
  1984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细胞研究所研究员施履吉率先提出:构建动物药厂,用哺乳动物乳酪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来控制外源基因,使分泌的蛋白只在奶(乳腺)里表达,这样既不影响动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又能从奶里获得药物。但因有关部门不重视,该项目未能立项。直到1987年国外专家提出类似想法,有关部门才同意立项追踪。但80万元经费远远不够,施履吉从转基因牛改为转基因羊,又改为转基因兔,大大影响了研究结果。1991年,世界第一头转基因牛问世,翌年第一头乳腺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羊诞生,其每升羊奶富含价值6000美元的蛋白酶。
  原创之花常在国外结果,长此以往,中国失去的不仅是科学大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将会失去整个民族在未来知识竞争中的地位。
  
原创力,崛起于发展眼光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上海原创力建设奋起直追:
  ―――研发经费稳步增长,以每年15.3%递进,占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
  ―――扩大探索性研究空间,增加交叉学科和非共识项目的比例。科技布局已有“放长线钓大鱼”之远见,对一些数年内看不出应用前景、研究效果的课题和科研机构,敢于也舍得连续投入,如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燃料电池课题、超细粉末课题等,10多年不辍地支持,终于使上海在这些领域凸显优势。
  ―――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事原创活动的研究人员已近万人,占全市科研人员总数的15%,其中领衔人才队伍近2000人。
  在培养科技人才中,本市注重提携“小人物”,专为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设立了“科技启明星计划”,使他们得以独立担纲课题研究和申请经费,迄今已资助了900多人,经费达7800多万元。
  ―――基地建设进程加快,已达77个,5年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464项,其中原创成果占59%。
  
原创力现状:强者强“软档”软
  上海科技原创力在逐年提高,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是科技原创力的“阅兵式”。今年,上海收获原创力两个“纵身一跃”的惊喜: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桂冠--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连续4年空缺后,花落上海。同时,上海获奖科技项目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突破6%-8%的长期徘徊,首次跃过10%的大关,达到11.8%。
  上海科技原创最有希望从哪里突破?据统计,在上海近年完成的43项国际领先的国家计划项目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成果达15项,占总数的35%。在上海完成的23项国际领先的地方计划项目中,信息科技的原创成果达14项,占原创成果总量的60%。专家分析: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信息科技领域,上海科技原创力已呈现局部强势特征。
  上海科技原创力“软档”也明显:相对而言,上游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势较明显,中下游开发较弱。中科院、高校原创研究力量较强,企业原创研究力量较薄弱。原创项目在科技总体布局中比例还不高,国际影响力有限。
  
原创力跃升:大科技,引名师,造氛围
  科技立项打破条块分割。目前,上海科技项目立项还是各委办“自作主张”,虽然在一些大项目上已有合作,但数量有限。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仅使科技项目难免重复立项、资金设备重复投入,而且,受资金总额所限,难以立足全市抓大项目研究。各委办的重大科技立项能否融合,形成“大科技”模式?有关人士认为,还是有可能做到的。毕竟各委办重大项目有限,每家大多在20个左右。市科委、市经委、市信息办、市农委、市建委等一些委办可以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对每年立项的重大项目进行整合,然后联合投资,将研究课题做大做深。
  对杰出人才和优秀研究机构重金支持。拥有特殊素质的研发队伍、获得科学名师的独到指点,是原创的基本条件。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蒲慕明担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所长后,科研人员感到“面目一新”:学术眼光高人一筹,管理作风有益创新。而且,蒲慕明利用其声望,聘请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权威专家为学术评委,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点“迷津”。其效果令人刮目:神经所成立3年,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14篇论文。但对大多数科研机构来说,目前仍请不起名师、大师。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助一臂之力,能否设立一笔资金,为本市一些原创成果多的单位聘请国际大师提供资助,同时聘请国际一流专家组成若干学术顾问组,定期为一些有原创优势的研究把脉。
  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句话在科研机构中时常能听到,但真正实施却不容易。各委办立项的科研项目基本上“只有成功,不见失败”。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大多数项目还是属于跟踪追赶型,原创风险有限。原因是,目前的考核体系难容失败,项目一旦研究失败,不仅减少科研人员的收益,而且这种“不良记录”直接影响今后的课题申请。惧怕失败风险,难免会降低原创性。有关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评价体系上予以纠正,看来是必要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