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专家撰文:上海新一轮发展面临的挑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3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黄仁伟日前撰文,就上海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发表了看法,全文如下:
  
挑战之一:上海面临外省市的同构竞争和亚太地区的制高点竞争,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可能遇到新的障碍。
  
●上海面临的外部竞争来自三个层次:一是亚太地区的其他国际大都市争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制高点;二是来自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环渤海地区争夺一体化和综合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三是来自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在同一区位内的同构竞争。
  ●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来看,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圈相比,上海在市场机制、人力资源、自然禀赋、国际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甚至劣势。
  ●从国内竞争的态势来看,珠三角向华南、中南和西南的辐射,京津唐向华北、东北和西北的辐射,很可能形成长三角进入上述地区市场的不利因素。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看,江苏、浙江的主要城市都围绕在上海周围,既支撑着上海的大都市圈形成,也与上海存在着客观上的同构竞争。
  ●上海在长三角的制造业优势并不明显,在服务业的部分行业并不具有优势,这是长三角存在同构竞争的主要原因。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苏南、浙北的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其数量和规模都明显超过上海。
  
挑战之二:上海成为“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政策优势已不存在,但制度障碍却依然存在,尤其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瓶颈”。
  
●在全面接轨WTO机制和履行WTO义务方面,上海的步子并没有明显领先沿海其他省市。这种状态滞缓了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
  ●尽管上海已经初步形成要素市场体系,但仍缺乏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也缺乏资本市场的准入通道和退出机制,缺乏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避险条件。这将延缓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的业务经营范围狭窄。
  ●上海在动员民间资本、营造风险资本市场方面的能力和环境都相当薄弱,目前资本市场与创新体系的脱节已经成为上海金融体系和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
  ●在微观层面上,上海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以强大实力的银行集团为后台、以制造业巨头为核心、以贸易和科研为两翼的地区财团。
  
挑战之三: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尚未超越一般的产业结构调整、GDP增长、市区改造等框架,难以在新经济结构中找到战略突破口。
  
●上海在90年代的超常规发展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式,如保持GDP的两位数增长、依靠土地批租改造旧城区、根据二三产业的GDP比重来调整产业结构等,如果把这些思维定式继续作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就难以克服上海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结构性矛盾,无法形成更高层次的竞争力。
  ●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的发展模式已出现内在的矛盾。其中一个大矛盾就是上海的人均GDP较高和最终消费率较低的结构性不平衡。
  ●以GDP增长为核心目标的模式与城市国内提升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从绿色GDP理论指导下的现代观念上讲,传统的GDP概念及其增长速度已不是最好的指标体系,目前的GDP指标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
  ●在预测上海未来发展前景时,必须估计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前景对上海是挑战大于机遇,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必须将此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挑战之四:上海在人力资本、科研投入、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方面远不能适应“科教兴市”的战略需要,影响上海接受高端的国际产业转移,在国内外竞争态势下有可能落伍。
  
●目前上海仍然存在着制约科技进步的制度瓶颈。对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海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效果。
  ●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是上海核心竞争力的致命缺陷。对国际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缺乏世界一流的大师级人才已成为上海人才结构中非常显著的空白。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上海劳动力结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是制约上海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上海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薄弱环节。
  ●上海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原创性、自主性的科技成果不足,制约着上海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功能,中试孵化基地严重不足。
  ●上海缺乏接受高档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充分条件。上海虽然在生物医药、材料工业等领域拥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但是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依然不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上海的亮点。
  
挑战之五: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商务成本上升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影响。上海大都市的发展必须跳出城市中心区的小圈子,甚至不能限于6000平方公里的中圈子,应当着眼于整个长三角的大圈子。
  ●上海的商务成本上升过快已成为对市场要素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小政府、大市场”还是“小市场、大政府”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尚未真正解决。从制度成本来看,上海应当从政府的强干预转变为“管理和放松管制并举”。
  ●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供完善的法制环境。
  ●减低商务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低市场信息成本。上海在市场信息和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方面距离国际标准还相当远,信息服务业的价格太高。
  ●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人力资源是对未来的投资,是保持发展后劲的最重要条件。
  ●上海商务成本上升的另一端是土地成本的急剧上升,而土地成本决定于土地总量的供求关系和级差地租。房地产泡沫是商务成本剧增的祸根。
  ●由于历史造成的长期积欠和最近10年的超常规发展,上海城市总体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仍属偏低。
  ●相对上海中心城区的现代化水平,郊区的发展明显滞后,这不仅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拉大,而且由于郊区发展慢于周边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市县,成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和产业联结的梗阻。
  ●长三角与上海的产业纽带、金融组合、设施共享、相互认同等一体化指数仍很低,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尚未找到有效机制,地区互补联动体系尚未形成。
  
挑战之六:上海的软力量发展明显滞后于硬力量,继续培育世博会所需要的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氛围,更需要发展与上海的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大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
  ●要充分估计到2010年全球信息网络对世博会传统形式带来的挑战。
  ●如何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来强化上海对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辐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评估。主要应当考虑上海大文化产业对全国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迄今为止的上海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规划模式与世博会的整体要求并不协调,难以体现上海从单纯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向多元化功能的世界文化大都市发展的趋势。
  与新加坡、汉城、台北、香港等亚洲大城市相比,上海市民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海人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弱点,它们的存在对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消极影响不应低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