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防非”专家咨询组忠告:防范非典不能松气
正当市民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之时,第八例“非典”病人的出现又给了我们一记重重的警告。昨天,记者采访了市“防非”专家咨询组三位成员:市传染病医院巫善明教授、市一人民医院周新教授、市肺科医院李惠萍主任医师。专家们异口同声:防范“非典”千万不能松气,口罩不能摘,洗手不能停,通风不能断。
切忌功亏一篑
三位专家告诉大家,无论是哪种新发疾病,都有两个最危险时期:一是疾病的初发期,由于人们对疾病知之甚少,不知该怎样预防,所以易产生恐慌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二是病情趋缓时期,人们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后,看到病例连日下降,易产生放松心理,使病毒趁虚而入,导致严重后果。
5月17日,新加坡已经持续19天没有新发病例,距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摘帽”要求仅有1天。但就在这一天,新加坡发现了一名新增病人,希望瞬时成为泡影。“这件事情更说明了病毒的顽固,战争的艰巨。我们不能存有一丝侥幸。”李惠萍医生摆出了大家熟悉的几个成语“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些古话都说明,关键时刻不能松懈,做事要善始善终,半途而废,全功尽弃。”
口罩不能摘
最近,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戴口罩的人数有所下降。不少人这样认为:“不是说SARS病毒怕热吗?天热了,危险自然也就小了,而且戴口罩多难受!”对此,三位专家解释,气温升高与病毒存活有一定的关系。如高温可能会缩短非典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气温升高可导致空气流动加快,有利于降低非典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等。“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戴口罩,则又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抵销了防范‘非典’有利因素。”
专家们建议,在人群密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医院、影剧场、公交车等,还应戴口罩。口罩应为12层以上或有活性炭层。天热了,戴口罩容易出汗,会把口罩浸湿,防护性将会大大降低。因此,要及时换戴干净的口罩。
洗手不能戒
目前,各国科学家均已达成共识:洗手是预防“非典”的有效措施。且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非典”以外的细菌、病毒也活跃起来,前几天市卫生局已经提醒市民,本市已经进入急性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在此情况下,勤洗手就更有必要了。
巫善明教授告诉记者:“我现在一天要洗二、三十次手。普通市民当然不用洗那么勤,但一定要洗到‘要害’。”所谓“要害”,就是饭前便后,吃药之前,做完扫除工作后,接触钱币后,沾染了脏东西后,户外运动、购物之后。有的女士认为洗太多会伤害皮肤,不妨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如握手改拱手、尽量少接触钱物等,以减少洗手次数;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免水洗手露代替洗手,并用护肤液护肤。此外,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提醒洗手。公共场所应尽量提供盥洗设备、物品,如能够张贴一些“要勤洗手”的提醒就更好了。
通风不能断
许多人一到单位、一回家就开窗通风,两个月下来也养成了习惯。但是,随着夏天临近,户外开始炎热,有的市民或单位就选择关窗开空调。在此,周新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卫生部《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生活、工作场所通风。因此,应该尽量打开窗门不用空调,即使用了空调,也要参照市政府颁布的空调使用指导意见,不能忘记通风。专家们建议。每天早晚打开窗门,让室内空气对流;外出时选择通风好的交通设备;如果到了四周建筑物包围、通风不畅的地方,应该戴口罩或者尽量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