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世博会:我们共同的心愿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4

 ――周汉民教授在同济大学的讲演 (节选)
  
  中国申博的成功,是我们国家形象和民族气节的极大提升和又一次集中展现;是国家整合外交行动的伟大胜利;是上海奠定基础打造四个中心、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千载难逢的契机。因此,此时此刻,我们应当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但更需要付之以具体的行动和努力。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这不是结束,甚至连结束阶段的开始也不是;但是,这却是开始阶段的结束。”中国刚刚结束了申博阶段,而这只是整个办博历程的开始。我们一定要通过全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努力,通过世界各国对中国办博的关注和支持,把2010年世博会办成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办成国际展览局有史以来最高标准的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
  世界博览会概览。世界博览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它以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参展国家各自形象的提升为基本目的。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诞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留下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152年来,世界工业七强,在各自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无不通过一次乃至十多次世博会的举办来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在过去152年中,从东部的纽约到西部的旧金山,共举办过14届世博会。法国也举办过7届世博会,如今成为法国精神象征的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法国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日本从1945年世界的战败国到1983年跻身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走过了38年的道路。而这38年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就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大阪世博会吸引了6400万人参观,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参观人数之最。德国是上一个世纪最后一届世博会的东道主,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之最。
  世博会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综合类世博会和专题类世博会。按照1928年《国际展览公约》的规定,两届综合类世博会相隔的时间为5年;在此期间,可以有一次专题性的世博会举办。除了综合类、专题类之外,还有一类独特的园艺博览会,如1999年在我国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具体城市连续举办同一主题的世博会,世博会历史上只有在意大利举办的米兰世博会。综合类、专题类、园艺类和米兰世博会,这就构成了世界博览会过去152年的全部历史。
  国际展览局概览。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国际展览局的主要作用是受理、审核和批准对综合类、专题类和园艺类世博会的申请。从国际展览局的规定来看,申办世博会的是一项国家行为。由于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实行一国一票制,这就导致对申办国家和城市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决定。当然秘密投票的表决方式又会使得政府的政治决定在转变为投票人具体行动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偏差。
  中国申博归根到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地、各种不同发展程度的成员国来支持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
  
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竞争态势
  按照《国际展览公约》的规定,一个国家要举办某一届世界博览会,要在10年前正式提出申请。而第一个提出申办申请的国家必须留有6个月的时间让其他成员国来参与竞争。中国是第一个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中国申博共引来了另外5个竞争对手:韩国选择了丽水、俄罗斯选择了莫斯科、波兰选择了弗洛兹瓦夫、墨西哥选择了克雷塔罗、阿根廷选择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由此,2010年世博会成为国际展览局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竞争。由于国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状况,阿根廷在2002年5月8日退出竞选。最终的5个国家各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申办过程跌宕起伏,竞争始终十分激烈。
  在激烈的竞争中,上海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申办主题。上海申办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城市”为主题,这在世博会152年历史上从未有过,也符合了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伴生现象,即都市化。都市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同样是严重的。一方面,我们要认同都市化现象不可逆转,因为据联合国的预计,到2020年将有65%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另一方面,对都市化所引发的问题,我们又必须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上海世博会,将为研讨全球都市化现象提供一个论坛。
  第二,世博会的选址。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将工业改造、环境治理与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相结合,创意新特,独具匠心,这本身就是对城市主题的最好诠释。
  第三,民众强烈的支持。在申博过程中,民间机构作了大量的民意调查,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盖洛普公司对全球华人进行民意测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世博会的支持率超过90%。
  第四,中央政府全额的财政担保。2010年世博会的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共需政府直接投资30亿美元,对此中央政府全力支持。
  第五,中国政府特设了1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将用于为发展中国家到中国参展提供便利。我们的主张是,绝不让发展中国家在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上被边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发展中国家需要展示自己,而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与发达国家平等交流的平台。
  第六,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刷新世博会历史上的两个纪录―――最多的参观人数和最多的参展国家与国际组织数量。
  第七,中国政府形成了一整套场馆后续利用的安排。对于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等盛会,最难解决的是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我们在申办中提出,将在举办世博会后把这些场馆改造为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中心,这是开创性的思维。
  
中国申博的艰辛历程与成功经验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同志就提出,一定要争取把20世纪最后一届世博会办在上海。虽然当时我们无此实力,但这一思想一直鼓励着我们不懈努力。
  我国政府是在1999年年底口头提出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请。2001年5月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唐家璇同志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书面申请。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后,我们的申博工作才进入了最后一年零五个月的冲刺。
  2002年1月30日,我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递交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并向其转交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朱�F基写给国际展览局的支持信。2002年3月11日至16日,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一行在北京、上海及周边城市进行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考察。这是国际展览局对2010年世博会申办国家和城市进行考察的第一站,预示着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决战序幕已经拉开。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在与其他四个申办国家的激烈角逐中一路领先,脱颖而出,最终以54票的大比数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一个中国人为之努力了三年的梦想终成现实。中国申博的最终胜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申博精神的伟大胜利,是各方面人士戮力同心、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申博的胜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的结果。江泽民主席和朱�F基总理充分肯定了上海的申博优势,还利用各种外交场合,不失时机地表达中国政府支持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坚强决心,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意真词切的呼吁,希望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申博,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而为申博进行卓越的工作。
  中国申博的胜利,同时是外交战线工作者远见卓识、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的结果。中国所有有关驻外大使馆以及驻联合国使团、驻世界贸易组织使团都为中国的申博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工作到最后一刻。为了中国申博的成功,外交战线的同志们做出了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卓越有效的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巴黎前线为中国申博的成功作出了最为直接的努力。
  申办工作中努力调动各个层面的申博积极性,形成了最广泛的“申博统一战线”。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依靠国内民众、国内企业和国内媒体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倚重我驻外外交机构、外国跨国公司、外国媒体、外国友好人士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多层面、多途径、全方位的申博工作思路,发挥各种积极因素为申博做贡献。
  
办一届最成功、最难忘、最精彩的世博会
  历时三年的申博工作跌宕起伏,壮怀激烈。现在,硝烟已散。展望七年后的世博会,我们理应为世界人民奉上一届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世博会。
  评价2010年世博会是否成功,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首先我们要办一届安全、顺利的世博会,这是最基本的世博会成功的标志。184天的展期里,平均每天40万人,在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办展或参观,最高时还将达每天100万人。确保世博会的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我们要力求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参观人数和参展国家与国际组织数量两方面双双刷新纪录,同时收支相抵,略有赢余。这是世博会成功的更高层次的标准。最后,我们还要努力使2010年世博会在理念传递、技术创新和文化多元上引领世界潮流,成为和平时期人类最为精彩的文明对话,这才是最大意义上的成功的世博会。要使世博会在不同层面取得成功,我们应当努力使其体现如下三点特色:
  2010年世博会应当是一届开放的世博会。因此,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硬件提供到软件引进,从场馆建设、会展运营到后续使用,我们都要有开放的胸襟、开放的胆魄、开放的机制、开放的氛围和开放的姿态。一定要八面来风、兼容并蓄,给予参与世博会的方方面面力量以国民待遇,使一切有利于世博会的理念、思路、方案和人才都能为我所用。
  2010年世博会应当是一届继往开来的世博会。毋庸讳言,世博会目前正低谷徘徊。在人类步入网络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今天,有人开始质疑世博会的举办是否还有必要。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努力使2010年世博会成为网络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一届崭新的世博会。
  2010年世博会应当是一届传承中华文化底蕴并具有浓郁海派特色的世博会。我们的世博会,应当传承浓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自信而善意的笑容。这需要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需要我们站在参展国、参展企业以及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世博会的规划与方案,充分发挥各参展国家、国际组织、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的积极性,使世博会成为创新之源,提升上海市民的素质,促进城市功能的再造,为上海建成国际四个中心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
  
世博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世博会与中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成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是世界人民对中国过去25年改革开放道路投下的一张难能可贵的赞成票。而未来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世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它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融入世界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回顾世博会152年的历史,其中三分之二时间我们国家积贫积弱,无能力、无机会参加国际事务。更谈不上对世界有贡献。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由于种种理由出过国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通过举办世博会,中国将可以与世界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也将进一步了解中国。从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在这为期184天的展期内将可能有近200个国家举行馆日,这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文化融合的“盛大节日”。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几千万观众,将可以在这里实现与外部世界的精彩互动。中国申办世博会,其意义就在于“把世界带回家”,使中国了解世界的精彩,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精彩。可以说,申办世博会是入世以后的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实质性举措,它将吹响入世后上海城市发展的奏鸣曲。
  世博会的举办,将会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加速融合并全面崛起的最佳时机,必将打造“长三角”这一全新的“世博经济圈”。目前,整个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以全国1%的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和6.6%的总人口(8300万)创造了全国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空前密切长三角内部的联系与合作,带来交通设施的加快建设,资金人员的大量流动,大大推进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上海周边100公里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富庶的华东六省一市,将是上海世博会的最为重要的客源地。而上海世博会所吸引的7000万游客中将有近35%顺道去上海周边的城市继续旅游。因此,上海世博会将直接辐射、带动和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另一方面,世博会的场馆、交通和城市建设,都离不开长三角地区的团结和协作,它将在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等领域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创造无穷的商机。以上海、南京、宁波、杭州、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必将在世博会的带动下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成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上海将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产业能级的提升和城市经济的飞跃。世博会背后还蕴藏着丰富的会展经济,它像一块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巨大磁石,具有无穷的吸金纳智的功能。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给金融、旅游、交通、航运、餐饮、广告、电信、宾馆、运输、装饰等服务行业创造众多的经济机会,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上海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此外,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和场馆修建,2010年的上海将成为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文化气息浓郁的都市,形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形成名商富贾、近悦远来的繁盛格局,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世博会的举办还将全面提升中国的国家精神、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国民的道德素质。根据2010年世博会的规划方案,世博会的一些场馆将永久地作为国际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场所。从这一角度而言,2010年世博会将是一届永不谢幕的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必将提高中国的开放程度,提高人民的国际交往能力,为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升华注入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必将营造一个多赢的格局: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通过世博会赢得了新一轮的发展,发达国家赢得了无限的商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集体登台亮相的机会,而国展局赢来了国际展览事业的新高峰,刷新世博会历史上两个纪录。
  如果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是为上海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话,那么这一活力必将在全国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在世博会的筹划和举办的过程中得以发挥、辐射并逐步壮大。其势如五岳三山,巍峨万仞;其力如江河湖海,一泻汪洋。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以浓浓的笔墨载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史册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