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市关键在于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
――科教兴市名人谈之一
“实现上海跨越式发展,路径只有一条――科教兴市”。来自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城市的这一声音,引起了全国各地许多人的注意。这一声音,反映了上海人在已经取得的完全可以令人骄傲的成绩面前不仅没有骄傲,而且在清醒的自我反思中开始了新的征程―――科教兴市的征程。我感到,上海要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要努力加强和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从“科教兴国”的两种情况说起
科教兴国,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我国在1995年也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现在,全国各地提出众多的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等口号和发展思路,都与此有关。
但是,综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教兴国的进程和历史,往往有两种状况:
一种情况,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式的科教兴国。我们都知道,日本曾经是一个远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穷国。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长期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从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并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实行引进与改进相结合的政策,不断赶超发达国家。日本正是通过这样的科教兴国战略,达到了后来居上的目的。
另一种情况,可以说是“领跑”式的科教兴国。比如美国从1882年由爱迪生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1889年金融大亨摩尔根加入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不再像过去那样引进欧洲先进技术,而是致力于建立美国自己的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球的电气化革命。又比如美国在信息革命中,由于摩尔定律揭示出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零件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增长一倍的规律,电脑的功能也随之不断升级换代,从而使得美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长期处于“领跑”的角色。
出现这两种科教兴国情况,同各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后来居上”式科教兴国注重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领跑”式科教兴国更注重于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提出这个问题,同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讲,上海重视科技、教育是有传统的。甚至可以说,上海的科教兴市并非是现在才提出的新问题。且不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同科教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是这几年上海经济的发展也是科技、教育发展带来的成果。我们需要研究的,不是科教兴市对上海有什么意义,而是上海当前和今后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用力。正是鉴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有必要先对世界上两种科教兴国的方式和途径作一些探讨。
在“引进”的同时加强“创新”
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毫无疑问,是可圈可点的。你看,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408.76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4909美元;第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23.4%;工业经济效益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国领先。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势头发展良好。
但是,另一方面,上海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正如上海新闻媒体已经谈到的,去年上海的出口经过努力增长了12%,但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达8个百分点;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也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低8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七;等等。应该客观地讲,大家关注的这些问题,同上海现有经济发展的基数比较大是有关系的。这说明,上海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关口。
如何越过这个关口?
上海提出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给上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登上新的台阶,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说,这体现了上海人居安思危、富而思进的良好精神状态。
现在的问题是,上海今天实施的科教兴市战略,应该往哪个方向下功夫?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科教兴市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取得的(并不是说没有自主创新)。上海要进一步发展,要突破“瓶颈”、越过“关口”、登上新台阶,除了要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还要在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上谱写新篇章。甚至可以这样说,上海要持续发展,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要努力加强和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强原始性创新。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就已经说过:“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他讲的是一个国家的事,对我们研究上海市的科技发展战略也是有意义的。上海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着不足之处,自然要虚心地学习和大胆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上海毕竟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基础,在全国又处于领先地位,还要在全世界争取“领跑”,这就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性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我们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江泽民同志说过:“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要上海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更大的进展,上海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此外,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领导部门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舍得放长线,在基础研究上选准方向、加大投入,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一些实行“领跑”式科教兴国战略的国家提供的经验。
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兴旺,才能事业发达。上海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必须同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
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历来是上海的优势。这几年上海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许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上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骄人的成就,同上海重视人才的做法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任务,是要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一任务。
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不仅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而且难免会与传统的观念、体制和做法发生冲撞,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妥之举乃至失败的可能,因此要千百万倍地注意保护创新精神,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
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其次要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自古英雄出少年”。推动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最需要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让青年人充分施展才华、大展宏图,从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人才。
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再次要不拘一格。能够推进科技创新的人才,不仅包括科学家和科技人员,而且包括经营管理人员;不仅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而且包括熟练工人;不仅包括有较高学历和学位的人,而且包括自学成才的人。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怀来发现、培养和使用好各类创新型人才。
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还要注意推进教育改革。江泽民同志说过:“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应该讲,这是切中时弊,十分重要的。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