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华东师大二附中推出“课程超市”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6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如今上选修课可以“点菜吃饭”了。继率先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之后,该校近日又推出“课程超市”,提供了总共123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发展是二附中4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学校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和教学中,学校课程的发展要以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关教学要求为基础,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具有特色的二附中课程体系。为此,学校根据“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并重、坚持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原则,构建综合选修课程的结构体系,通过各学科知识的重新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完成课程大纲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并将节余下来的时间用于发展性课程。该校还对国家和上海的有关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课程的建设,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
  
  新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必修课程、综合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等四个基本板块。具有二附中特色的综合选修课程,是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的课程,包括贯穿高中三年的“大文化选修课”和“STS(科学、技术、社会)系列选修课”,这些“微型课程”将高中阶段发展性、提高性的知识浓缩组合,充分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点菜”。综合选修课程实行“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模式和学分制管理,不限定选修内容,部分课程打破年级界限,允许跨年级选修。其中“STS系列选修课程”主要由科学方法论、科学发现过程剖析、学科拓展专题、有关科学学科的发展史、科学专题探讨、现代科技进展等内容组成,“大文化综合选修课程”则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等。
  
  为做好课程开发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二附中同时还构建了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制订了一整套相应的课程发展保障措施、教学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
  
  “课程超市”拓宽了学生视野
  
  首席语文教师魏国梁的选修课《读书・品书・说书》是“课程超市”中最受欢迎的品种,由于报名选修的学生太多,每周五下午的这门课不得不分成两场进行。在这堂别开生面的选修课上,每人一杯咖啡边喝边聊。吸引学生的当然不是由老师掏钱买的咖啡“味道好极了”,而是师生共同遨游书海的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魏国梁介绍说,二附中学生大部分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但阅读范围往往比较偏,而且多半只是为了消遣。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课外阅读视野,掌握研究性阅读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内外的筛选确定200本二附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为此,他通过向各重点中学的调查和向学生征集,在课堂上首批推荐了《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光荣与梦想》、《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等36种名著,要求学生在分头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选出最精彩的章节,并写出一份报告向其他同学推荐介绍。
  
  “课程超市”的开设使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二附中一些理科尖子以往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数理化方面,他们在这些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固然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但视野过于狭窄也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来自山东的曲文卉和来自河北的贺琳都是高一年级全国理科班的学生,这次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读书・品书・说书》这门课,果然获益匪浅。曲文卉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贺琳正埋头阅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她俩对记者表示,现在她们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尽可能广博地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才能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有所作为。
  
  二附中开设的每门微型课程都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共同的主线下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在这样一个课程板块体系的拓展性、发展性的学习中,学生必然会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并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冲动,这样的冲动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实践。魏国梁在选修课开始之前向同学们征集他们最喜爱的一本书时,有个女同学交上的答案是《哈利・波特》。于是老师引导她在更广泛的阅读中进行比较、思考。很快这个同学就抛弃了原先的选择,在认真阅读了《物种起源》后写出了一篇有见地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和该校其他学生关于《物种起源》的报告一起在二附中科技节上交流后,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好评。
  
  授课不理想学生可“退货”
  
  以往的选修课程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往往是教师会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是一种以教师专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而二附中的综合选修课程,是在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对象,依据确定的教育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来设计的。因此,开设综合选修课程给二附中的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二附中课程建设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指向的,因此老师们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想学的东西自己却未必了解,而且根据学校规定,学生在选课之后如果发现老师的课上得不理想,在一定时间内还可以“退货”重选。目前该校开出的微型课程,除少数课是从华东师大等学校聘请教师执教的外,大部分都是由本校老师开课的。那么,上课的内容老师自己也不懂怎么办?青年教师陈强的回答是:和学生一起学习。
  
  刚刚工作四年的陈强是语文教师,过去没有开过选修课,可这次却根据学生的要求开了一门《中国建筑文化》。老家在四川农村的陈强在大学时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往也从未接触过建筑艺术,尽管这两门专业不无相通之处,但真要走上讲台却着实令他心慌了好一阵子。陈强说,他的办法是先买来1000多元的相关资料,在假期里下了一番苦功,平时每星期也要花费至少半天时间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共同提高。他的这个办法还挺灵,有54个学生选了陈强的课,远远超过了开课的起点数,而且至今没有一个学生要求退出的,大家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浓厚,他自己对于建筑文化也算逐渐有点入门了。陈强认为,综合选修课不同于一般的必修课程,它主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合选修课程不是既有学科的简单延伸,而是建筑在学科知识整合基础上的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二附中的教师们在开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摸索、探讨,使自己开设的课程真正符合学校的定位、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该校体育教研组的老师最初开设了《中华武术》选修课,但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们感到,这门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只是原有体育课一部分内容的“克隆”。于是他们经过重新研究,最后改为《中华武术文化》,将一般的技艺传授和武术文化的内涵研究结合起来,很受学生的欢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