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 塑造城市精神
一句“姐妹们,上网去”的口号拉开了“百万家庭网上行”实事项目的序幕,短短几天受到无数社区妇女的追捧。3月27日,市妇联、市信息办等单位联合举办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这一股“主妇学电脑热”现象进行畅谈,大家一致认为,“百万家庭网上行”实事项目的最终受益人将不仅是广大妇女,它对于提升全体市民综合素质、构筑上海城市精神意义深远,将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市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中老年妇女恐怕是最惧怕电脑的一族,尽管有时也为不会在银行ATM机上取款而难为情,为不会上网被子女小看而苦恼,但畏难情绪总是让她们对学电脑说不。但是昨天的座谈会上,我们却听到了一些“意外”――家庭主妇们为了参加“百万家庭网上行”的培训,纷纷找居委干部“开后门”,60多岁的老妈妈时髦地用电子邮件与朋友联络,下岗多时的主妇学完电脑又摩拳擦掌准备出去找工作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会专家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实现信息脱贫,才有实现财富脱贫的可能,市民的信息素养已被视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汇区田林街道居民朱月萍谈了她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朱月萍失业在家已经很久了,本来以为自己什么也不会,只能做做家庭主妇,是培训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记得第一天去培训,9岁的女儿说:“妈妈,我来教你吧。”第二天,女儿便对她说:“妈妈,你进步可真大。”过了几天,女儿不由惊呼:“妈妈,你真是verygood!”女儿在周记里也写道:“妈妈刚开始学电脑,我真担心她把电脑弄坏了,现在我却担心,妈妈要超过我了。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现在,已通过一期培训考核的朱月萍又报名参加了高级培训班。重获自信的她打算过几天就去找工作。
“触网”让自信大增代沟锐减女性问题专家林华自称患“机器恐惧症”,直到两年前才刚开始用电脑写作、上网,但是一经“触网”,“我的自信心大增,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的确,正如林华所言,上网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它给人们带来的将是更现代、更理性的高质量生活。甚至可以说,上不上网像一道分水岭,反映了一个人是不是现代,是不是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教育方式。华东师大网络学院副院长祝智庭深有感触地说,歌中所唱的“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样温馨的场景可能一去不回头了。因为长者的“教育者”身份是信息不对等的结果,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占有方式,使得接受能力更快的年轻一代迅速知道了更多的东西。因此,长辈倒过来听小辈讲故事、向小辈学习已不足为奇。此时,动员“妈妈们”上网,对于恢复女性作为母亲的尊严是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的。当“妈妈们”学会了上网,她们与儿女间的代沟就会缩小,家庭中的话题就会增多。信息时代理想的家庭氛围是,妈妈与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彼此间能够相互理解,充分交流。
上网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虹储居委会主任朱国萍现在已十分习惯在网上同小区居民交流。以前居委干部做工作,都是采取上居民家直接敲门的方式,这么一来,不管大事小事左邻右舍都清清楚楚,常常引起一些家庭的不快。自从小区工作信息化后,居委干部与居民间的交流有了更多的隐私性,问题往往能解决得更顺利、效率也更高。朱国萍相信,一旦小区里的妇女都学会上网,居委会的工作一定会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为此,她收集了小区志愿者中一些电脑专业人士的信息,把他们的照片贴到各楼组里,让小区里的妇女随时都能找到老师,防止她们产生“课堂上全学会,回到家全忘光”的局面。
激活信息终端释放巨大生产力上海要建设“数字城市”,要推动信息化发展,起码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宽广覆盖面的网络基础设施,一个是宽广覆盖面的网民基础,“百万家庭网上行”正好为信息化拓展广阔的网民基础。这是座谈会上许多专家的共识。
“百万家庭网上行”不仅有望激活上海的各类信息终端,更将对经济、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王浣尘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这一观点作证,他说有一次要在很短时间里起草一个在高层论坛上发表的宣言,刚接手时觉得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结果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线索后,只花了几天就成稿了,“换在过去,翻笔记、找读书卡片的办法,这种速度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王教授说,与网络的亲近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最终为上海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