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在上海华泾镇上,至今还流传着这首歌颂黄道婆在家乡推广、传授棉纺织技术的歌谣。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华泾镇政府在市级文物―――黄道婆长眠的墓旁建造了纪念馆,展示她一生所做出的贡献。纪念馆于日前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踏进院内,就见矗立着的高达2.2米的黄道婆塑像,门柱上写着“两手织就云裳,一梭穿行宇宙”的对联,横批是周谷城老先生写的“衣被天下”。馆内设三个展馆,分别展示了黄道婆的生平和不同时期农家的纺织工具及棉纺织品。
出生在南宋末年的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现华泾镇东湾村)人,她的功绩主要是人们常说的“擀、弹、纺、织”一整套纺织工具。用踏车轧去棉籽,代替手剥去籽,是黄道婆的一大发明。展馆中就有一辆手摇脚踏式的轧棉机,又称搅车,可以一个人操作,它比元代王祯《农书》所记载的需要两人手摇的轧花机有了明显的改进,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花机早了五百多年。在展馆中有两三个长达4尺的竹弓,都是从江浙一带农村征集得来的。原先的弓很小,才一尺长。黄道婆不仅把小弓改成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替代线弦,还采用檀木做的锥子击弦弹棉,不仅提高了效率,弹出的棉线也更均匀细致。有一排脚踏式三锭木棉纺车陈列在展馆的墙隅,这些又称为黄道婆的纺车,把原来的一锭纺车改为三锭,是黄道婆对纺织工具的最重要贡献,要比欧美等国早四、五百年。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黄道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她为世界级的科学家。解放后,黄道婆的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修葺。2001年,徐汇区华泾镇投资百万元,在墓旁建造起纪念馆,纪念这位古代纺织革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