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以人为本,成功体现上海城市精神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主题的确立,既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又是上海结合自身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对“城市病”这一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处处“以人为本”。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大手笔建造绿地,用高科技的数字技术让聋哑人也能“打”手机……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这些闪现着人本主义的都市细节在我们身边已经越来越多。不过,这里权让我们来一次“鸡蛋里面挑骨头”,看看在市民眼中,我们的上海还有哪些细节不够“以人为本”。
  
交通标志,多为行人想想
  细节1:马当路太仓路的十字路口,行人和小转弯的机动车看到同样的绿灯,机动车与行人抢道,行人进退两难被困在路中央,等到所有转弯的机动车过完,绿灯已变成了红灯。
  卢湾分局警员
  张晓中:尽管这几年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进步明显,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说路牌上很少有两边门牌号码的指示,再比如行人交通信号灯设施的不普遍―――我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很大。目前,只有在主要交通要道和市中心才能见到行人交通信号灯,而且大部分都没有紧急按钮,也没有盲人出行声音信号装置。在无行人交通信号灯的马路上,我经常看见老人在斑马线上疾走,残疾人眼巴巴地望着车流却迟迟过不了马路。我们应该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尽快从方便市民的角度设立和完善交通标志。
  
万国旗,“我想有个家”
  细节2:这几天的明媚阳光把许多上海人引向了绿地、公园,但好天气也让上海的一大顽症“万国旗”重现街头。这不,安福路乌鲁木齐路路口的一侧人行道上,里弄居民就以梧桐树为“旗杆”,以棉被、枕套为“旗帜”,一字排开挂得好不热闹,不少住在附近的外籍人士走过路过都要对着这些“旗帜”研究一番,上海人为什么要把这么私人化的物品挂在大街上?
  安福路一品苑法籍住户OlivierGaret:我很喜欢上海,但这座发展中的城市还有很多不够人性化的地方,比如这“万国旗”。有那么多人都把被子放到大街上晒太阳,那就说明房屋设计、居住区规划中有缺陷。我知道挂“万国旗”的很多都是老房子的居民,但如果有关机构能为他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地区提供一块用于晾晒衣物的特定区域,我想上海人都会很高兴地撤下“万国旗”,毕竟没有人真的愿
  意让自家的被子成为路人的风景。
  
公厕,何不“重女轻男”?
  细节3:“我排队上洗手间的时间,比刚才在新天地酒吧等座位的时间还长。”晚上十一点,在新天地北里底层的女洗手间门外,邹女士无奈地说,“为什么女用洗手间就不能比男性的更大一点?我很少见到男士上公共厕所也要排队的。”
  淡水路自忠路口公共厕所管理员刘阿姨:上海公共厕所男、女蹲位的比例大多是1比1的,但因为我们女同志上厕所的时间一般比男同志长,所以在上下班使用高峰期,上女厕所经常要排队。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正在讨论制定新的公厕设计标准,要调整比例,从原来的1比1变成“女三男二”,我想如果上海也能对厕所的设计做出类似调整,女性上厕所要排队的现象就能大大缓解了。我们厕所管理员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首先看它的公共厕所。我想提高上海公共厕所的服务水平,可以从厕所设计开始。
  
公交车,座位宽些
声音轻点
空气好些
  细节4:公交993路的一位乘务员告诉记者,“我们的车经过上海外国语大学那站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高马大的留学生上车后即使有座位也情愿站着,因为他们觉得座位太小了,脚怎么放都别扭。”
  铁岭中学初三学生吉双琦:我觉得上海公交车的座位设计还不合理,座位间距太小,高个子或身体较胖的乘客坐得很不舒服。特别是车轮前后的座位,座位与轮子基本持平,人坐在座位上,脚却没有地方放,几站乘下来,浑身难受。还有就是有的公交车辆发动机、刹车声音太响,在车站候车的乘客每次都要用手捂住耳朵,住在车站旁边的居民更是被噪声搞得心烦意乱。另外,一些封闭型公交空调车没有可以开启的玻璃窗,排风设施又很差,上了车就像乘上了“闷罐车”。我觉得这些都是上海公交中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公交车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
  
医院,请允许我“羞答答”
  细节5:卢湾区一地段医院的注射室里,一个高中女生低着头、满脸通红地准备接受注射,因为注射室里站着几个等候打针的大男人。
  复旦大学医学院教员周健:上海医院的注射室,大都只有一间,男女共用,最考究的也仅是摆一个屏风而已,这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如果把注射室一分为二,男女患者分门而入,门口还可以像盥洗室一样贴上男女头像,这难道很难吗?还有,现在门诊间大多是敞开式的,医患之间的对话几乎成了“现场直播”,甚至有的门诊间里的诊视床边也没有任何遮挡物,病人躺在上面简直像在医学院里上演示课。医院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地方,也应该是最尊重人的场所,而隐私权无疑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建设文明都市的上海,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些。
  
出门盖章,消失吧!
  细节6:北京来的薛先生在上海书城一楼交完款,拿着银讫两清的收银条正准备出门,却被保安拦了下来,在查对了收银条上的记录和薛先生手中的图书后,保安在收银条上盖了个章,这才予以放行。“我怎么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小偷。”薛先生如是说。
  上海书城读者薛刚:在外地书店买书,我从来都是交完钱就可以直接出店的,从来没有敲图章一说。交了钱,就表示交易完成,为什么还要查我的收银条,这实在很没道理。这枚图章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前几天,我在上海的一家大卖场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因为大多数顾客都让保安查了收银条,我也就入乡随俗了。但我认为,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在店门口的图章这一问题上却显得不够大气。照我看,要真的想防止盗窃,这枚图章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却让人感到缺乏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信任。
  
金融服务,还是朝南坐?
  细节7:张小姐上星期到沪上某家银行缴付住房按揭贷款,但柜台服务员却告诉她由于利率下调,还款的金额发生了变化,所以当天不能办理手续,于是张小姐白跑了一趟。对此,张小姐颇有微词:“我们的联系方式银行都有,缴款数额发生变化事先通知我们一下有什么难吗?贷款前银行很热情,为什么贷款后就变了样?”
  金融业从业人员朱日韦:现在上海很多银行都用“电子排队”取代了一米线,应该说这是金融服务业以人为本的一个绝佳诠释,但这仅仅是服务形式的一个小变化,我们更需要的是服务理念上的大变化。在我看来,上海金融业中朝南坐的味道还是很重,在银行供职的人一般都自视为白领,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这就让银行对于中、小客户往往服务不周。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必须要学会眼睛向下。2010年上海要办世博会,到时万商云集浦江两岸,拿什么样的服务水准展示给各国各地客户,这将是世博会对上海金融业的一个考验,而要过好这关,从现在起每个银行的每个柜台都必须不再朝南坐!
  
免费广告,别烦我!
  细节8:上午10点,地铁漕宝路站1号出口的台阶上,四个正在派发广告的中年妇女一字排开,像筛子一样过滤从身边进出站的乘客,面对这道人为的路障,行人大多皱着眉头侧身而“逃”,而这四人却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给每个乘客手里都塞上一张广告。
  地铁乘客庞女士:我觉得这些免费广告很烦人。派发广告的人对行人一点也不尊重,有时候你不想要也偏要硬塞给你。提供免费信息当然是件好事,但也要看人们需不需要,我看绝大多数免费广告都是垃圾广告,根本不值得一看。而且,这些广告的派发者往往都“坐镇”闹市,人流高峰时经常阻碍交通,地铁徐家汇站港汇广场的那个出口处就是免费广告的重灾区,每到节假日,那里总是随处可见在行人手里转了一圈后就被扔在地上的各类单页广告,免费广告不但成了交通瓶颈,还大大破坏了城市的环境。我认为有关部门要好好管管这个问题,让行人在路上不再受到免费广告的骚扰,免费广告这个小顽症应当尽快在上海消失。
  
  以上的8个细节都是进不了史家笔端的“鸡毛蒜皮”。然而,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如果类似的“鸡毛蒜皮”都能变成历史的陈迹,那对上海而言就是城市发展的一次内在飞跃,因为在细节的变迁中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火花,在小事的转变上映衬出对生活本身的关爱。
  “如果能在地铁出口处装上遮雨天棚,那雨天行人在地铁里滑倒的情况就会减少许多”,“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还不普及,很多人对分类标准还很陌生,这需要加强宣传”……为我们提供类似细节的市民还有很多很多,上海在许多地方已经做到了“以人为本”,但也有不少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坚信,未来的上海一定是一座让人“宜居”的城市―――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市民都已经在用“以人为本”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的家园,浦江两岸的很多上海人都已在心头留下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有了这些“啄木鸟”,“以人为本”就在我们的城市精神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一定能在“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中成功实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