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阳春三月,选择到上海科技馆春游踏青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可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与去年春天不同,如今的游客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江浙两省。这说明科技馆的影响力正向上海周边辐射,但同时也意味着上海本地的“回头客”少了。
面对这喜忧参半的现象,一份忧患悄悄爬上大家心头:如何为科技馆再添几分磁力?怎样才能使科技馆永久“保鲜”?3月26日,上海科技馆向记者透露了馆内的最新计划,一个常开常新的科技馆正向我们走来。
藏品公开展示
伴随上海科技馆成立而整建制并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25万件珍稀藏品。因为珍贵,25万件宝贝一直躲在“深闺”,从未对公众开放。搬到科技馆新家后,古董们的“居住”环境虽大为改善,但仍然仅限研究而不见外人。
珍惜不等于放弃。几个馆领导一商量,决定打开藏品库,设立藏品区,让一本本“活史书”亲自向游客讲述100年来的自然变迁。
记者在科技馆地下一层看到,经过半年的整理和陈列,由古地质和古生物、昆虫及螨类、哺乳动物、两栖和爬行类、鸟类、鱼类6大部分组成的藏品区已初现雏形。今年5月的上海科技节期间,占地2680平方米的8万件标本,将首先与中小学生见面。其中,部分藏品还将适时融入一期展区中的地壳探秘、生物万象区域,在声、光、电等高技术手段的装点下滚动展出。
二期更趋前卫
早在科技馆开门迎客之日起,馆里就立下了年年更新的“家规”。
为此,每年年初,馆里都要从运行费中划出1/3作为更新基金,并专门成立研究设计院,吸引了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专职设计家。
今年年初,总投资约4亿元的科技馆二期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曹臻透露,与一期同样大小的二期展区,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都将更趋前卫。预计到今年年底,包括宇航、机器人、虚拟世界、地球家园、人体之旅在内的二期展区将陆续揭开神秘面纱。
为丰富展项,科技馆还广泛吸纳企业智慧。比如,曾经为治理张家浜立下汗马功劳的佛欣爱建曝氧船,如今成了展品中的亮点,来自上汽公司的模拟汽车驾驶系统也有望于近日落户馆内。
展品全球流动
有选择地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短期展览,无疑将弥补常设展项的内容局限。上海科技馆正加快吸引步伐,邀请全球范围的科普创意来沪作客,让原本固定的场馆随时随地动起来。
与此同时,要做大科技馆品牌,除了在更新上做文章,静态的展品还要主动走出去,到国内外巡展,让更多观众一睹上海科技馆之魅力。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不少来上海科技馆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和学者,对馆里的许多展项和藏品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和我国特有的生物标本,由他们主动提出的交流合作意向因此频频出现。
展品有更新,就有淘汰。如何确保每件展品的利用率?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科普需求,保证了科技馆各类展品的梯度转移。也就是说,今后,“上海制造”的科普展品即使“退休”了,也还能到别处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