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全面展开社区公民道德建设综合工程
“你能做到行为得体、理性行事吗?你能保证拒绝作假、遵章守法吗?”这一连串的问号,如今正随一份名为“社区公民道德状况”的调查问卷进入市民家庭,并检验着市民的文明素养、孕育着塑造城市精神的行动计划―――一项为期八年的“共建美好家园―――社区公民道德建设综合工程”,正在上海市卢湾区全面展开。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八年后,上海人都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世博会的举行。
记者在3月26日举行的“世博会・城市精神・可爱的卢湾人―――社区公民道德素质现状与前瞻研讨会”上获悉,这一为期八年的综合工程,将细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各为三年,要点分别是找准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第一轮行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以及着重在居民参与程度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综合工程”的影响力。
道德建设综合工程的序曲,是一项抽样进入40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从细微处入手,涵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三大类,有明礼、诚信等10个二级指标,礼貌用语、守约守信等24个三级指标,以及穿着睡衣不出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72个具体指标。作为衡量社区、小区、楼组、家庭、个人道德建设水准的过程,居民通过填写问卷进行着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进而关注自身行为、关注家人、关注社会,达到共筑道德大厦、培育城市精神、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首批发放的4000份问卷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了入户调查。据上海大学教授顾骏介绍,调查中获得居民普遍重视的行为规范问题是:自食其力不依赖社会、不说粗话脏话、不穿着睡衣出门、遵守居民公约、知情不购买盗版假冒产品、同楼互知姓名、不有意传播不良信息、献血献髓、有矛盾找公共部门解决、依法交纳自行车税,其中不说粗话脏话被认为是社区最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内容。这说明市民的基础行为规范有待加强,也说明居民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差距。
以调查为基础,卢湾区将制定社区公民道德指标体系,并在下月推出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印制《社区公民道德行为自测表》,发到每个家庭供大家自我对照;运用多种手段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运用小区道德论坛等点评道德建设活动;树立道德典型等。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将通过下一年的道德问卷调查来测评。
根据卢湾区确定的年度考核计划,测评结果所反映的居民意见最为集中的不文明行为应当逐年递减3-5项,居民公约的覆盖面应当逐年扩大10%。
人人都从小事入手
“哎哟,穿着睡衣不出门也是行为得体的标准啊!我回去要叫女儿再也不要穿睡衣在弄堂里跑来跑去了。”这朴素的反省,出自打浦桥肇东居委会的一位老妈妈之口。也许你无法想象,引发这番感慨的,只是一项调查,而由调查所引导的认知过程,无形中已经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毕竟,城市精神是实在的,做可爱的上海人,更必须从细微处入手。
测评重塑邻里亲情
家住中山南一路的虞玲玲家今年1月来了位大学生,推门送上的新春贺礼,是一份别致的《社区公民道德状况调查问卷》。虞玲玲不由按照问卷上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着反省。
虞玲玲觉得平时最头痛的是邻里不和。她说,我家楼上有户人家的女主人很不讲理,家中有洗衣机不用,总是将滴水的衣服往外一晾就完事,一点不顾及楼下居民。居委会干部上门做工作都没有用。
做完问卷,虞玲玲想,我们都是20多年的老邻居了,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问卷上也有详细的邻里团结的指标,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或许起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于是,今年春节,虞玲玲特地请楼上那户人家来做客,大家聊聊家常,从尊老爱幼聊到教育子女,最后自然谈到了衣服滴水等问题。没想到,这样走动走动,邻里关系竟然很快和好了。
残疾人“挑战”不文明
看到调查问卷,居住在丽一居民区的残疾人王文辉连声叫好。他说:“塑造城市精神,就是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行动。我要发动残疾朋友一起向不文明行为挑战。”说干就干,王文辉马上想好了倡议的内容。
王文辉在倡议中说:“党和政府把小区建设得这么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一定要珍惜。我建议,我们残疾人首先要做到自己不高空抛垃圾,不管是盲人,还是跛脚,一定要把垃圾送到垃圾桶里,并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抽空到小区绿地、路边墙角,把别人乱抛的垃圾捡到垃圾桶里,用我们的行动感化那些不文明的健全人。”
倡议发出当天,大家就三三两两相互搀扶着来到小区绿地、路旁,收集散落的垃圾。周围的居民都说,这对那些行为不文明的健全人真是一个有力的鞭策。
大家都来爱绿护绿
“我们的有些行为看看很正常,但是对照文明调查问卷,就觉得毛病不少。”发出这番感慨的是银杏居民区的居民。
这个居民区的北蒙三小区原来绿化搞得很好,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26户住底楼的居民将门前的绿地用栅栏围了起来。居委会以前曾经做过工作,希望大家拆除,但效果就是不理想。
去年年底,北蒙三小区完成了平改坡,住宅楼的外墙都粉刷一新,那些栅栏就更刺眼了。刚巧,道德状况问卷调查开始了。有的居民自己就在那里议论:护绿也得有规范,如果大家都不养成爱绿护绿的好习惯,光靠栅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环境弄乱。道理一通,社区党支部再动员就见效了:不光栅栏全部拆除,居民们还自己买来茶花、石榴等,将绿地上残缺的部分补种起来。居民们高兴地说,现在再到北蒙三小区,看到的就是一片人与绿地共处的和谐景象。
城市精神大家谈
林则鸣(陕西省驻沪办事处首席代表)―――我在上海工作25年,眼看着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人也变得大气了。记得1978年刚到上海的时候,根本不能在外面讲普通话,更别说外地方言了,否则营业员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现在情况就不同了。前一段时间延安地区有许多194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到上海,大家本来说好不花钱买东西的,结果逛了一次南京路和淮海路,回来身上穿的都是新衣服,脚上套的都是新皮鞋。大家都称赞上海的营业员态度好得不得了。
但是上海发展了,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要求也提高了,比如看见有的家长放任孩子不把可乐罐丢进垃圾桶,大家就议论说,上海市民的道德素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殷鼎(新天地总经理、博士)―――我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工作过,发现那些大都市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约束市民的公德文化、关怀弱势群体的公益文化、遵守交通法规的秩序文化,而且这些城市中所有的人都会对外来的陌生人报以淡淡的微笑。我觉得上海市民要成为可爱的上海人,就应当有微笑对人的行为习惯。
作为一个强调海纳百川的城市,现在已经有许多外国人、外地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上海人应当有微笑着善意地对待外来人的气概,这应当是明礼的主要内容。微笑着的上海人也肯定会是可爱的。
李霞(第二医科大学法语教授)―――我是一个意大利人。我觉得上海在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解决一些公民素质方面的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隐私,能敞开心扉去关心别人。
我很喜欢在上海生活,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搞不明白的事情。比如我的学生大概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总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一点也不关心同学。还有上车、乘地铁,总有人在那里挤挤推推,看上去很健康的人要去争抢座位。在马路上如果发生了问题,大家也都只是观望,不肯上前去问一问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帮上忙。在交流方面,更没有可能随便在公共场合找个人聊天,这让人觉得生活在上海很孤独。
这所有的小问题,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觉得要给年轻人机会,通过家长、学校、媒体来告诉他们社会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责任意识。
何卫国(卢湾区委书记)―――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它的核心是软环境建设。卢湾区推出的八年综合工程中,有一项指标是“态度和蔼语气温和”,要是卢湾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你能说这不是投资环境吗?“不乱穿马路”不仅能提高平均车速,而且还能降低车运成本。“知情不购买假冒盗版产品”,这将使文化产品市场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市民的一言一行都是软环境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