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展示“上海服务”
春风和畅,又一届经贸盛会徐徐落幕。
回眸历史,华交会的“场馆四迁”―――从上海展览中心转驻上海商务中心,再移师世贸商城,到如今落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折射了十三届华交会构筑世界“大舞台”的扎实步履。
步步登高,华交会在服务全国、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上又站在新起点:今年华交会出口成交额20.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8%;到会境外客商15749人,增长15.41%。
服务升级无止境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展示者早已突破了顾名思义的华东界限:从改革前沿深圳到西部重镇重庆,从边陲云南到雪域西藏,来自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企业,活跃在华交会上。
为尽好东道主之责,华交会诞生伊始,就时时处处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笑迎八方宾客:第一届华交会,上海展览中心场馆异常吃紧,上海“让出凳子给客人坐”,自己撤往条件较差的波特曼地下室;在上海电信部门和展览办的努力下,如今不到10家参展企业就有一门免费临时电话,密度比广交会还高;上海主动压缩自己摊位,为外省市创造更多机会,今年浙江以占总量18.64%的549个展位数排名第一……
服务无止境,本次华交会创造性推出“三公开”原则―――办会公开,重大事项由筹备会议和大会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客商公开,建立客商资料库,实行客商资源全面共享;财务公开,坚持预决算制度,9省市联合审核,账目公示。好评如潮!
在众多参展企业,特别是西部企业眼里,华交会是“致富桥”、“发家路”。有个故事在华交会广为传诵:山西一企业通过华交会,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走向了国际市场,并创下年出口600万美元的业绩,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5万元起家的村办企业,到现在1200万元资产的现代化工厂,我们也是华交会的最大受益者!”长春同心服装厂厂长徐金华感同身受。
伴随名声日隆,华交会亦走出上海服务全国。2000年,华交会承办方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与重庆有关方面合作,创办了天翔展览服务公司,将华交会的经验、心得源源不断地输入西部。不仅如此,外经贸商展公司的身影还出现在青岛、宁波等地。
发展是上海的主线,服务是上海的本色。数据最能展现华交会的服务本色:展馆面积从最初的2.1万平方米增至5.7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从607家增至2400余家,参展省区市数从7个增至35个……
一体化格局趋明朗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省市的发展;上海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融入长三角。华交会,日益成为撬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杠杆”。杠杆效应立竿见影:构筑一个大的交易平台,短短7天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奔腾汹涌。“商品交易将带动资源配置,市场一体化将促成区域一体化!”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如此评价。
以服务为本,华交会提升上海集聚功能同时,将强劲辐射带动长三角。已成功举办十三届的华交会,在专业性上日趋成熟,特别是打破了各省市自成一体的布展格局,分为纺织服装、轻工、工艺3个专业馆。而这对于占华交会展位总量50%的苏浙沪三地来说,无疑加强了相互的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华交会的磨合,使三省市办展思路惊人一致―――不约而同提出华交会应向国际化、专业化发展,应向国际品牌努力。
不仅如此,一条清晰的轻纺产业链也在华交会浮现。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当之无愧;江苏的货源、市场、品牌优势,独树一帜;浙江灵活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的制造能力,堪称一绝。呈现在参展企业上,则是你中有我,相互交织。江苏红豆集团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不仅作为洞悉国际最新时尚潮流的“窗口”,而且是“刺探”前沿高新技术的触角;在浙江温州西服产业带,则有十几家工厂为其加工西服。类似的故事俯拾皆是:三枪与苏、浙有着历史悠久的合作,上海海欣集团与无锡一厂的携手可追溯至1987年……江苏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齐长余说:“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区域概念将越来越小,一体化格局将越来越明朗!”
“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现新的发展中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这是华交会的立足点,更是上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