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复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二等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0

  在国家科技部2月28日公布的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名单上,复旦大学赫然在目,一家独得3项二等奖,收获之丰为上海高校近年罕见。春华秋实,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授将今天收获的累累硕果,归功于复旦长年形成的不断创新的科研体制。
  复旦大学这次收于囊中的三项成果包括:数学系陈天平教授主持的“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份分析”、神经生物专业马兰教授主持的“阿片类物质介导的神经信号转导的调控和耐受成瘾机理研究”项目和物理系陆日方教授主持的“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项目。其共性特点是:项目均依托于学科积淀,均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且都经历了10年上下的求索。
  科研“果树”扎根于学科沃土。国家教育部去年公布全国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排行榜,复旦以拥有40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骄人成绩名列第三。正是重金投入建设13个“重中之重”学科,才成就了复旦整体水平高、基础学科强、发展潜力足的这一片重点学科群。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陈晓漫分析,“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无不与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正是对于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才激发了科研成果的喷薄涌流;反过来,科研项目又成为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赋予学科以新的活力。”去年,又有1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落复旦。
  “种子”发芽尚需适宜的温度、阳光和水分。“和聪明绝顶的人在一起,加上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软硬件设施。这就是我眼中的温度、阳光和水了。”复旦大学的“外来户”之一、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这样描述他的“科研感觉”。大学科研最怕“近亲繁殖”,“接受外才”说易行难,复旦的心态却十分开放。复旦有个“岗位聘任小组”专事掂量人才的份量。引进人才,聘任小组不仅看人才本身的能力,还要看他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能否深化学科的发展、扩展交叉外延。
  广阔的生长空间是“果树”枝繁叶茂的关键。复旦拥有硬件指标全国领先的重点实验室:“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来个教育部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发育生物学基地、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等若干个“科研特区”令人称羡。更重要的是,复旦拥有一个机制创新的科研“软环境”,国内首创的“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在鼓励科技人员开放、横向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举措良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科研平台系统;复旦首推的“首席专家负责制”更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科研项目管理,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科研氛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