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这几天,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创作人员在市领导和广大观众的鼓舞、激励下,正在加紧进行电视剧《故事,2002》的前期创作,力争与赢得广泛赞誉的《故事,2000》、《故事,2001》一起,形成一个精彩的荧屏系列,艺术地展现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者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多年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文艺创作始终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分运用艺术手法,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与伟大的时代保持同步,迅速及时地反映变革中的社会生活,这是市宫的文艺创作始终呈现旺盛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原因。从上世纪70年代末轰动全国的《于无声处》,到反映国企体制改革的《血总是热的》、《屋外有热流》;从描绘当代建设者,重塑上海人形象的《大桥》,到表现中国企业家迎接入世考验的大戏《中国制造》,一部又一部话剧佳作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特点。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沈剑川说,市宫的工人剧作家们始终与工人群众,与现实生活保持着零距离接触,自觉地把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作为自己的责任,并力争做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和历史进程中都有一部力作诞生。
进入新世纪,市宫的影视剧创作异军突起,创作人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对准百姓群众,在时代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新的探索。市总工会电视制作中心主任陈东湖告诉记者,市宫拍摄的电视剧必须做到“三新”,即“题材新,与时俱进;形式新,赏心悦目;故事新,引人入胜”。近几年来,市宫创作拍摄了几百部集电视剧,许多都取得了收视率和市场效益的“双赢”。《大潮汐》、《大上海出租车》、《欢乐家庭》、《无暇人生》、《哎哟,妈妈》等先后获得全国性奖项。
市宫的创作人员大多来自工厂基层,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他们从改革建设的火热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因而对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以真情实感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故事,2000》、《故事,2001》编剧、工人剧作家贺国甫说,自己对工厂特别熟悉,因而对讴歌工人阶级,振奋民族精神充满了激情。为了构思剧本,贺国甫经常骑着他那辆“老坦克”在大街小巷转悠,寻找鲜活的创作灵感。工人剧作家陈心豪创作的以“花”为系列的电视剧,从《红色康乃馨》、《蓝色马蹄莲》到《褐色美人蕉》,尝试用“悬念剧”的形式表现反腐、打假等重大主题,前两部播出后均取得了较高收视率。陈心豪说,他在创作中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老百姓爱不爱看,作品对当下现实是否有一种新的思考。这几部作品就是他在和工厂的朋友们聊天,与街上卖馄饨的老太太、修车的老师傅拉家常中获得的感悟。
在多年实践中,市宫培养出一大批艺术创作人才,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创作群体。许多人从这里起步,现已成为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仍然坚守着这片阵地的贺国甫、赵化南、贾鸿源、陈心豪、白芷等,这几年写出了不少好作品。而市宫也为创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市宫每年要为艺术创作投入五六十万元的基金,并积极为剧本的拍摄、排演寻找资金,从而保证了剧作家们在艺术上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也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