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书写城市文明的神韵与品位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经济腾飞、社会演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正在悄然汇入新的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的磨砺,又以其特有的魅力,改变着上海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升着城市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城市精神对于上海的文化关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盎然与磅礴。
上海城市精神在文化血脉的沿伸中孕育。回顾历史,上海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血脉养育了先民的人文精神。这是城市的文明之源,人文精神之根,是绵延6000多个春秋的城市文明的先河和城市精神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精神不断得到新的滋养。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东西方文化的集散与互补,更新了城市经济开发观念,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正在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
城市从闭锁到开放,引发出上海人的开放精神;城市在反思中感奋,催生出上海人的进取精神;城市从全球视野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个性,滋养着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城市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中,唤醒了上海人的竞争精神;城市从各路人才的汇聚闯荡中海纳百川,孕育出上海人的宽容精神……世纪之交令人瞩目的上海城市的巨变,为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精神的塑造,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文化建设处于较高的品位和立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充分认识到,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必然意味着上海文化发展面对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历史潮流已经把上海推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推到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前沿,上海正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这表明,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特别是要实施精品战略,高水平组织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荟萃之都,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积极促进文化创新机制的形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只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都应该努力探索,大胆改革。近来来,上海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各类文化市场,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强化文化企业内部建设,重点放在转换内部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上,以此推动文化团体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参与市场,增强文化单位的生存、竞争和发展能力。诸如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和上海百家精品展的推出,都体现了文化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探索与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对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努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文明的提升中,让城市的记忆更加丰富、鲜活,是书写“城市名片”的点睛之笔。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的历史上,文化名人曾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逗留上海,给上海带来难忘的神韵。上一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罗素,美国教育家门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诗人、著名的世界语作家爱罗先珂,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等都先后访问上海,进行演讲、讲学等文化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如果我们把名人逗留之处、寓居之所挂牌纪念,那么,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会出现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从另一个文化侧面反映城市精神的“海纳百川”。
加快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上海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上海应培养一批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文艺理论家;一批把握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新闻工作者;一批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努力形成年龄成梯次、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文化艺术人才群体,使上海文化艺术人才的总体实力能居于世界各大都市的前列。这就有必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实现社会化的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体系。要建立定期的文化艺术人才交流市场,建立较完备的人才信息库,定期发布人才现状与需求的报告,促进人才的合理调配,并积极建立人才竞争、选拔和激励机制,还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的评奖和比赛,从多方面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推出精品,促使文化新人脱颖而出。一句话,就是要关心扶持文化艺术人才,为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作与生活环境,并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