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代表委员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9

  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2%;研究生人数增长:116.9%;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一串串数字描绘了上海的教育在过去5年中的累累硕果,也提醒着人们在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华山天险一条路”面前,教育也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先行。
  
  上海要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科教兴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超前发展。转变观念,加快创新,使教育从过去的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边缘走向中心,这是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的热点。
  
  高校园区:加快“产学研”一条龙
  
  话题背景:上海高等教育今年提出了布局调整,杨浦大学城和紫竹科学园区将落户高校总数占全市高校总数超过50%的东北城区和西南城区;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技园区将得到进一步建设,高校周边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一个产业群体,支持和鼓励一些相关高校向新型工业基地集散。上海的高校将逐步按生产力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和集聚,与企业界、政府和地区配合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与科技开发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观点:高校园区不能是简单的“抱成团”,而要成为“一条龙”,要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谢绳武委员认为,建设高校园区后,为实现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社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及其他一些高科技园区,充分拓展高校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合作的渠道,提升园区的创业功能。委员陈英南和张怀琼也认为,高教布局调整为高校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谢绳武还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建立高校和产业界合作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制度,让教授和企业家们经常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通过交流碰撞出火花,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密切。
  
  周家伦代表认为,高校地位的评估与高校对社会的贡献率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直接发展起到的推动情况,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高教布局调整后,将对地区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他还举例说,杨浦区建成大学城以后,有10多所高校,有30多名院士、万余名大学教师、教授,有10万名大学生,杨浦区将从工业杨浦逐渐向知识杨浦转变,而大学园区的集中效应也势必通过与地区和产业界的配合带动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观念必须更新
  
  话题背景:上海连续11年保持了快速经济增长,教育领域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上海在过去的5年中,高职高专学生数激增244%,本科生增长70.9%,研究生数增长116.9%。《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下一个5年内,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60%左右,上海还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观点:上海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全面提升上海的国际国内竞争力,适应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王慧敏等代表认为,上海的教育现在最需要的是转变观念,要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位走向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教育界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教育结构,使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协调。上海不仅要加快培养高学历的人才,还需要加快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列席市人大的全国人大代表郑惠强认为,上海要成为综合性的国际大都市,不仅要发展第三产业,还要有十分强大的制造业,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敬业乐业、既能熟练驾驭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又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解决一系列操作技术难题的高级技术工人,以全面提升“上海制造”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彭增勇代表认为,上海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外,还要重视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有开放的意识,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以全面提升上海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学习城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话题背景:在过去的5年中,上海的成人教育加快了发展。仅去年,成人高等院校就招收了6.73万名本科、专科学生,比上年增长25.1%;成人教育的在校学生17.09万人,增长23.6%,其中本科学生6.29万人,增长27.9%。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除学科型学位,在职专业学位得到蓬勃发展,工商管理硕士(MBA)等10类专业学位教育,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各类紧缺人才。在下一个5年中,继续教育将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观点:上海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张帆委员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只有在校园的这几年,学习是每个市民终身的工程。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要超过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作用的时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全社会学习的热潮,这样不论是谁在这个热潮中都将大有可为,这也终将带动全社会的发展。
  
  代表在讨论时说,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上海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