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跨国名企纷纷扩大在沪研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2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PENTAX集团联合设立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中心开始正式运作。PENTAX的负责人浦野文男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过去他们一直把中国看作是发展制造业的地区,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上海的发展,他们现在把研发中心也搬迁到上海。而不少来上海的外国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也预言,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上海将从过去外企眼中的制造中心逐渐发展成为研发中心。
  上海各个高校既是这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落脚点,也是这些企业把研发中心挪到上海的第一步举措。据日前刚刚在本市某高校投下巨资的一家欧洲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的计划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把整个研发搬迁到上海,而现在他们刚刚在几所高校设置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型的研发中心是在上海打前站,既是为上海的人才情况和研发的成效进行一些摸底,也是为今后公司研发重心转移到上海采取的一个过渡。
  据复旦大学科研处负责人陈晓漫介绍,单复旦大学与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每年多达60项。去年,与欧盟合作建立了一次性实验室,还成立了复旦-曼切斯特生物信息中心、复旦-交大-诺丁汉植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复旦-朗讯-贝尔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InfineonVlsi实验室、复旦大学亿利恒实验室、复旦大学英特尔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实验室。其中大部分实验室的合作对象都是著名跨国企业,除了共同培养人才以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项目的研发,已有不少研制项目即将成为市场上的新产品了。
  上海交大从去年7月份开始,就已经与韩国三星集团、日本日立化成工业、日本精工电子、宾得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科研机构合作,在超级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微纳米等先进领域共同进行项目研究。韩国的科学技术院、日本的日立中央研究院、日本中央电力研究院等国外著名研究机构也都与交大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至今,交大已先后在IT、汽车制造等领域与福特、微软、贝尔实验室、朗信、德州仪器等50多家著名的世界跨国企业建立战略联合研发中心。交大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上海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地理优势突出,对新技术消化能力强,上海的高校有地理优势,还拥有科研人才的优势。在技术创新转移上有强大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等多方优势。同济大学也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等知名外企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而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也都与国外著名企业联合设置了理工类或者是金融产品的研发中心。
  在与国外著名企业的合作中,上海跟踪到了世界先进技术。比如,日本精工电子用1.4亿日元引进的FID-SMI2200微集离子束主要进行微加工,可以对三维纳米精工进行制备与加工,这也是日本精工电子进入中国的第一台最先进的设备。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精工电子在上海设立的联合研发中心中方负责人介绍,先进的设备和对国际前沿项目的跟踪研究,使我们能及时掌握世界先进手段,了解世界前沿的研究情况。这为上海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科教兴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让上海不仅成为人才、商品的高地,同时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对上海的经济发展非常有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