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功能 用活"城市硬盘"
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是人大代表们的一个集中议题―――一台电脑要正常、高效地运行,必须先对不断升级和扩大的硬盘内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利用,否则无论你怎样添加新硬件、安装好软件,电脑都无法处于高效快速的运行状态。一座城市也一样。
连日来,上海展览中心内,正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市人大代表们畅所欲言,围绕城市功能的充分利用和提升、提高城市运转效率你一言我一语,拿出沉甸甸的真知灼见。他们提出了一个鲜活的观点―――上海这座城市的“硬盘”亟待用活。
三管齐下提升功能
熊建平代表是历任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对于用活“城市硬盘”,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近年来上海每年都有千亿元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领域,如何将庞大投入换来的设施有效利用好,不断提升其功能,应该依靠“建设一批、完善一批、引进一批”。
建设一批,不仅仅是抓紧上马一批单体项目,象一条马路、一座立交,而是要统盘考虑,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后五年上海以“三港、两网、一江”为重点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重要阐述,意味着将直接增加城市的有效“内存”,提升整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
完善一批,对于目前的上海相当重要。熊建平举了一个例子,市民普遍反映高架上的交通很堵。这除了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外,与内环线等高架沿线匝道布置不合理,以及高架和地面道路之间的信息互通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建设城市快速路网中的“连接线”工程、建设中环线、改造内环线,以及提高轨道交通换乘效率都是完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建平说,建设和完善有一个过程,需要周期,因而必须用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措施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管理水平,这就要加快引进能提高管理效率的软件。
软硬兼施提高效率
眼下,不少市民都在感叹,这道路、桥梁、高架越造越多,但交通状况却始终是一个“挤”字,真让人看不明白。
记者在人代会会场遇到了上海市公安局的吴志明代表,他说上海的交通状况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车有20平方米的道路空间,而我们只有几个平方米,能不挤吗?”关于交通拥堵的缓解,吴志明代表认为,除了靠政府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外,管理上也要有一定的措施,这样才能发挥道路的最大功能。
吴志明代表说,目前共有近5000名交巡警在全市疏导交通,今后上海警方将加大警力的投入,并采取减少路面乱停车、开发地下车库、减少出租车空载率等措施,缓解交通问题。今年政府的12件实事中,就有一项“取消内环线以内及虹桥开发区、古北新区白天影响交通的道路停车泊位”的规定,也说明了市政府着力解决交通问题的决心。
法治手段强化意识
来自上海外贸学院法学院的陈晶莹代表则提出,应该通过强有力的法治手段推进上海城市交通文明的进程。陈晶莹说,上海立体交通网络目前仍在规划建设中,然而全市的车流量仍在迅速增加中,城市道路的阻塞问题由此凸现,究其原因是处罚的力度不够。她举了个例子,就拿最简单的过马路来说,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的规定,但是一旦违反了,又怎样呢?说到底就是缺乏严厉的惩罚制度,许多市民的违章都是明知故犯,他们并不知道因此会使社会经济成本相应提高,城市的交通文明程度随之也无法提高。
陈晶莹这次提交了议案,建议修改《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直接明确处罚规定。
让公交真正优先起来
人大代表、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秀华希望“公交优化”的做法尽快“遍路开花”。她说,由于种种限制,上海目前仅有7条常规公交线路“跃上了”高架道路,具有公交专用道特性的道路仅25公里,且分散在7条道路上。而巴黎的公交专用车道长达400多公里,北京也有100多公里,上海这方面差距很大。
由于公交车在许多道路上不享有通行优先权,致使上海市中心区公交车的平均时速仅有12公里,在一些拥堵路段比骑自行车还慢得多。而且公交换乘枢纽尚未形成网络,公交枢纽站的建设规划迟迟没有得到落实,就是那些已建成的公交枢纽站级别水平也不高。
上海目前已撒开的“公交大网”是世界之最,配备的公交车数量与营运长度都居世界城市首位,而且还在不断向一些偏远地区新建小区延伸。但现在这张公交网的“网速”太慢,限制了市民“上网”的积极性。
周秀华代表说,实施地面公交提速工程,是增强公交对市民吸引力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也是缓解当前上海市区道路拥堵最现实的对策之一。公交专用车道应加快延伸速度,它投资少,见效快。应尽快落实《交通白皮书》中制订的“三纵三横一环”公交专用道的建设,新辟一批高架道路快速公交线路,吸引更多市民搭乘“公交快车”。
像重视开车那样重视停车
“买车容易,停车太难”,这是不少拥有私家车市民的真切感受。在昨天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卞百平代表建议加强“静态交通”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停车问题。他说政府有关部门已专门就停车问题作了规划,市规划局也批了。今后在上海市中心区寸土寸金的CBD区域(即中央商贸区),将对停车位“从紧提供”,在价格收费上实行累进制,用“价格杠杆”来限制市中心区域停车;在市区中环则实行“适度供给”政策;在城郊结合部将兴建一批大型停车场,每个停车场可吸纳数百、上千辆车,收费较为低廉,鼓励市民在此停车,然后换乘便捷的轨道交通“进城”。
在刚公布的市政府今年12件实事中,其中一件说的便是停车,即取消内环线内白天影响交通的“占路停车”。对于市府这个还路于行的“断然举措”,许多市人大代表竖起大拇指。那今后白天驶进内环线的车辆该停到哪里呢?一是“钻入”地下停车场,二来“升上”机械式停车库。目前一种智能化的停车引导装置已在黄浦区广泛布点,附近地区哪个停车场里还剩余了多少空车位,一目了然,引导司机方便地“按图找位”。
小小卡片大有作为
如今的上海市民兜里揣着几张银行卡的不算稀奇,不过,银行卡还是躺在皮夹里的时间多,摸出来用的机会少。如何让老百姓手中的银行卡“活”起来,让上海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多起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当家人”金运代表说,这其中大有可为。
金代表说,这10多年来,上海瞄准“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架构金融体系,相继建立了证交所、外汇交易中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钻石交易所、金交所等一系列市场,成为全国“资金流”的枢纽。有了这些有形市场,有了众多金融产品后,下一步就面临功能的开发。金运认为,功能的开发一是要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一是要结合高新科技,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最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方面,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是最典型的例子,目前这两种金融服务深得青年人和白领的人心,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相抢占的市场。金运说,随着上海信用体系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今后的3至5年内,上海将迎来贷记卡的黄金时代,这将是金融服务功能的又一次大拓展。目前,几大商业银行已经纷纷把各自的信用卡中心搬入上海,相信今年上海将目睹一场信用卡市场的“争夺大战”。当然,金运说,上海金融业真正要拓展的功能是“为百姓理财”,帮助市民“钱生钱”,替他们代理生活中一切与钱有关的事情,“这才是一座金矿,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开发了其中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