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走向学习型城市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44

  人大代表见证“倡导勤奋学习之风”―――
  代表也上“早自习”!这些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天早晨不少代表才下班车,就“埋头苦读”,几乎每人案头都有一摞厚厚的材料,有的学习地方性法规,有的审读政府工作报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一位新代表坦言:这次既是来参政议政的,也是来学习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倡导勤奋学习之风”列入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学习型城市,离我们不远了!
  
家庭:男女老少总动员
  双双下岗的夫妻,把贫寒小家作为“充电”的课堂,互帮互助共同进修,从电脑门外汉变成IT精英;双目失明的女孩好不容易拿到高中文凭,却找不到工作,她又自学钢琴修理和按摩,还学会了电脑操作,终于当上了一名优秀的调音师;年过六旬的老人坚持剪报十多年,现在又向儿孙学习上网技能,天天在各大门户网站浏览信息……在今天的上海,你可以找到很多像这样把学习作为爱好和习惯的“学习型”家庭。“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念正逐渐风行。
  提起“学习型家庭”,市妇联的孟燕�Т�表有一肚子数字和故事。她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担负着重任。可喜的是,许多家庭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10年前,上海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每年仅228元,如今已提高到1360元;20岁到44岁的妇女中有87%表示了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就业、学习和健康更是排在上海妇女“需求排行榜”的前三位。
  
企业:职工业余“充电”忙
  与此同时,在本市的广大职工中也正在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职工“素质工程”。从两年前上海正式启动职工囊括思想道德、技术技能、法律素养、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培养的“素质工程”以来,知识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无数职工参与。市总工会的包信宝代表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人阶级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只有抓学习、抓素质提高,才能增强广大职工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目前,全市已有上千个单位创建了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组织,每年约有10%的技术工人技能上一个等级,仅去年本市就有一万名班组长参加了初级工商管理资格培训(EBA)。“两年下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得到了企业党政领导的肯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了,合理化建议也多了;另一方面,职工也非常欢迎,不少职工拿到了几张证书,腰杆也硬了。”包信宝说。
  
社区:学校搬到家门口
  “课堂”也成了众多社区的新热点,上社区学校“充电”,也成为许多居民的度周末方式。静安区的陈振鸿代表对此深有体会,他说6年前推出第一所社区学校时,还担心居民不愿参加,现在反倒要担心学校“爆棚”,来不及扩容了。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社区学校的滚雪球效应,居民的个人修养、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钟情于唱戏、跳舞等休闲娱乐课程,到后来青睐电脑、英语等实用类技能,如今“人气”最高的已成为政治时事类讲座,“这说明老百姓把自己融入到了社会发展、世界进步的大潮之中,视角越发宽广了。”每逢周末,一家人老幼相携,直奔一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武装头脑、充实生活、沟通感情,于潜移默化间推动着市民的素质工程,推动着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市民迷上图书馆
  说起学习,上海图书馆的吴建中代表的话颇有说服力。“上海的学习氛围真是不错,我们馆每年有2000万人次访问、利用信息,平均每天有8000至10000人来‘泡’馆,而且人数还在不停递增。今年上图将与上海所有区县基本实现联网,将这张知识大网撒得更大。”他说,在上图的阅览者中,学生和白领阶层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些老年人也爱来凑热闹,学电脑、学上网,毕竟不学习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嘛!
  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的夏秀蓉代表说,群众学习的自觉性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市民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正说明了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