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菜篮子丰富又安全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7

  羊年“菜篮子”,新品新事多。年夜饭餐桌上,绿色产品渐多,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草莓,花样翻新;市场上购买放心米、面、油、醋,要选择印有QS(质量安全)标志的;超市里购买水果,可用速测仪检验农药残留。据市农委负责人介绍,本市“菜篮子”工程将用2至3年时间,通过实施科技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让市民“菜篮子”更安全,更放心,更优质。
  丰富的“菜篮子”背后,是科技的有力支撑。本市科技人员通过引栽、育种,不仅让市民吃上全国各地的蔬菜,像橄榄菜、美国芹、奶叶生菜、西洋菜、樱桃番茄等“洋蔬菜”也成了市民的家常菜,每日上市品种多达150多种。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接纳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他们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蔬菜残留农药检测系统”,将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拒之门外。为了杜绝含瘦肉精猪肉流入市场,生猪屠宰场上了“双保险”,不仅采用常规方法检测,还引进世界最先进的酶标仪,对生猪尿液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超标就坚决销毁。
  构筑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标准体系,成为“菜篮子”工程的核心内容。上海率先对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肉、奶类和水产等11类农产品制订了地方性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实现了“从田头到桌头”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认证制度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截至2003年1月底,全市已有66种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51种农产品获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证书。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主任沈佳治透露,3年内,上海将全面推广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上市农产品达标认证率100%,逐步扩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达标认证。
  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让上海“菜篮子”市场化逐步成熟,农产品供应淡季成为历史。2003年1月初,上海遭遇寒流,山东、湖北、福建等地纷纷来电询问,驻扎在上海的“蔬菜大使”们迅速作出反应,加大进货量。寒流过后,除绿叶菜短期价格有所上升外,蔬菜上市量基本不减,花色品种稳定。市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不仅要成为全国农产品的集散地,而且要提升能级,建成国际性的交易市场。
  农产品有了“身份证”,信息化给“菜篮子”带来了新概念。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开发了一套电子交易结算系统。一爿猪肉从挂上输送轨道起,就拥有了条形码和身份档案,里面记录着它来自哪里,在哪里屠宰,最终销往哪里。市民一旦买到“问题肉”时,只需输入条形码,就可以追查到源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