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随着2010年世界博览会花落上海,“接轨上海”、“融入上海”这两个词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媒体上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预示着一轮新的长三角各地加强与上海合作热潮正在掀起。上海普通市民真切地感受到这股热流:上海展览中心人头攒动,浙江省绍兴市“接轨上海投资环境推介会”在这里揭开序幕;在浦东东锦江索菲特大酒店,专家汇聚,地处长江北岸的江苏省海门市“海门融入上海发展论坛”在这里举行。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上海申博成功带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是新一轮“接轨”最有力的推进器。正在掀起的这轮“接轨”热,正在向1小时交通圈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延伸,并且都是从民间自发行为变成政府主动行为,都在缩短和上海的时空距离上大做文章。
太湖南岸的湖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最早实施“接轨上海”战略的城市,但几年下来,效果显然不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原因就在于时空距离在1小时交通圈外。湖州市痛下决心,将穿境而过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提前在去年年底开工,目标就是把湖州到上海的距离缩短为1小时车程。
绍兴将投资近70亿元兴建跨越杭州湾的公路铁路大桥,把绍兴与上海的时空距离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尽管海门和上海近在咫尺,但一条长江似乎把两地距离拉得很长,成了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门市乃至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天制约。国务院批准沪崇苏大通道(即连接海门和崇明的崇海大桥、连接崇明和浦东的越江隧道)的投资建设,对和崇明岛隔江相望的海门市来说,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
世博花落上海、天堑变通途、时空距离的缩短,对上海、对绍兴、对湖州、对海门,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交流合作,就成了抓住机遇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