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慈善理念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一部分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4

  上海“市民与慈善”社会调查1月5日出炉。这份由市慈善基金会、市文明办、市统计局和复旦大学精心实施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市民参与过各类慈善公益机构组织的捐赠活动,其中四分之三的市民参与过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捐赠活动,说明慈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步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这一调查,对象涵盖各社会层次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调查表明:市民中女性参与公益事业捐赠款物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与国外类似调查结果吻合。市民参与捐赠的主要原因是“献爱心”与“同情心”;有四分之一的市民认为,捐赠是为了“回报社会”和“使自己得到快乐”。对此,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上海市民对待慈善事业的看法已日趋成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捐赠对象方面,更多的市民将目光投向了“贫困灾区”群众、“孤残儿童”、“贫困学生”和“贫困老人”。而“失业人士”和“本市遭遇突发灾难人士”的受关注率较低。市民们觉得,失业的人只是暂时失业,等他们找到工作,情况就会有所改善;而遭遇突发灾难的人有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中可见,市民更关心那些暂时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走出困境的人们。
  在各类慈善活动中,“捐款”和“捐物”最受市民欢迎,因为这类方式最直接也最方便。在下岗和离退休市民中,捐物的比例高于捐款的比例。对于“上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到慈善机构做义工”等慈善志愿活动,参与者只有12.3%和16.9%;其中学生居多,这反映成年市民更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调查还显示,市民的捐款额和捐款承受能力与其收入成正比:月收入越高,高额捐款出现的比例就越高。低收入人群年捐款100元左右,中等收入人群年捐款300元左右;高收入人群年捐款500元以上,其中0.1%年捐款5000元以上。大部分市民对慈善基金会信任度较高,认为其能妥善使用社会捐赠。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调查显示出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正成为政府扶贫帮困的“补充”,这些机构在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同时,增强了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社会弘扬了“助人为乐、救助帮困”的城市精神。他们觉得,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地区,还应该倡导企业成为“企业公民”,鼓励企业在努力履行“创造财富、纳税”等特定责任的同时,还应对社会负有更多的责任,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助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