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为上海发展鼓气提神
这两天,天气骤冷。上海博物馆门前却依然排着热情购票观赏“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长队,中外观众争看“国宝展”,成为上海亮丽的文化风景;与此同时,崭新的上海高校“2+2+X”布局蓝图亮相,高等教育将形成杨浦、闵行、松江、南汇四座大学园区矗立、特色高校分散点缀的新格局;创新机制推动一大批原创性研究,上海科技也已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当上海人民分享2002年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人均GDP破4900美元带来的物质殷实喜悦之时,城市文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同样让人惊喜。上海的“筋”与“骨”强了,“气”和“神”也日益生动、酣畅和美丽。
依托重大节庆活动打造城市文化精品
申博成功夜,南京路步行街狂欢的人流中,文艺人激情洋溢。整整八个月,在上海、巴黎、汉堡申博演出舞台上,上海文艺界一次次亮出崭新的城市“名片”。曾经持陌生、犹疑的眼光的人也因之喜欢了上海。
依托向党的十六大献礼以及申博系列演出、国际艺术节、国际音乐节等系列重大献礼节庆活动,打造城市文化精品,为上海文化建设再添底气。文化创作、演出界高起点、新创意、破域界地创作、复排了30多台剧目,完成数百项重大出版和展览工程,并将舞台成功地延伸到国外,让来自世界的喝彩声一次次为上海响起……
《11朵玫瑰》、《好爹好娘》、《映山红》等向十六大献礼作品,代表上海的最新创作成就赢得全国性成功;国际合作、上海制造的《波西米亚人》等亮相艺术节、音乐节,显示了接轨世界经典艺术的魄力和实力;《续修四库全书》等200多部献礼出版项目,将上海出版界传统品牌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化内容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使上海面向世界文化舞台的信心和表现力升级,焕发出先进文化的勃勃生机。
转换理念壮大产业文艺演出总量激增
2002年大盘点:代表城市最高艺术水准的近20家上海主要院团的年演出场次同比超40%,演出收入猛增35%以上。神采和活力,来自“换脑”。面对入世后市场竞争加剧,上海艺术院团的位置很快完成了从不问“晴雨”闭门造车到“以演出为中心”的理念转换。
连续9年超万场的上海本地舞台,运作世界级文化演出的手笔让人惊喜:千万元引进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1场,赚了;马林斯基芭团、英国皇家爱乐、宝土冢、《大梦敦煌》等动辄投入数百万元的中外演出大项,经上海演出商之手,均收获辉煌。舞台一宽,有凤来仪。帕尔曼刚依依不舍作别大剧院,新捧回“帕格尼尼”的黄蒙拉又登台;马友友琴声才散,多明戈又迫不及待来“还情”……
文艺演出总量激增,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变化,对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提升城市发展内涵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日前记者顶着寒风,行走在上海郊区,一片片崭新大学校区让人精神倍振:南汇3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水产大学、电力学院、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等集结成“林”;浦东金桥地区,第二工业大学、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杉达大学新校区比邻而居;上师大1300亩奉贤新校区,已进入规模最大的三期扩建工程……2002年,上海高校日长夜大。上海足堪自豪: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
历时4年的中小学校舍达标工程和历时6年的“校校通”工程宣告竣工,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小学二期课改各科新教材齐亮相,已在本市150多所学校铺开;与国际接轨,学前教育向0-3岁延伸,已有7个区建立早期教育指导机构……
上海教育快速融入国际化潮流。高校讲台,形成一方全球“了望台”。2002年,9000多名留学生来上海高校就读,80%以上为自费生;复旦大学一年来接待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人次来访;上海交大,每一所学院都在世界著名大学中寻找教育科研合作伙伴……
完善创新机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
科技战线频爆新闻。2002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近日正式公告,上海28个项目榜上有名,占获奖总数的13.1%。这是在近10年内,上海科技成果问鼎国家科技奖首次逾越10%大关。宽松的创新环境是提高原创力的主要因素。原始创新项目往往从别人“忽略”处入手,一般在立项时难以取得共识,而上海在这方面有意识地“手下留情”。市科委声明:科技人员如果认为自己项目有创新点却被专家否定,可以“上诉”,市科委予以“重审”。最近,上海助推科研创新又出新招,市教委建立一批E-研究院,以网络为平台“网罗”国内外人才攻克科研难题。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为上海科教事业创造了又一个丰收年。
文艺、教育、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正不断增强和提升着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