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受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年前对本市23所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的检查显示,各高校近年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管理,正副教授上基础课的比例和生均“四项”经费(指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经费)均超过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规定的指标,本科教学得到普遍重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上海各高校把本科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想方设法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上海大学近三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改善实验室条件,分别投资190万元和253.7万元用于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拨款150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建设,25万元用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30万元用于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资助,5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上海交大已初步建成达到国家级实验中心的基础、专业及工程训练中心10个,已有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并计划再建8―10个。华东理工大学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基础实验室改造工程,新增实验46%,并组建了45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投入2450万元建成汽车工程实训中心。
在推动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方面,大多数院校能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正副教授坚持本科教学。如上海水产大学通过设置教学带头人和教学负责人岗位,把一大批正副教授推上本科教学第一线;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岗级考核体系,将本科教学双A考核作为正副教授岗级聘任的硬性指标;复旦大学采取了大力倡导教授特别是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正副教授的开课情况与院(系)考核指标挂钩、将本科教学的课程量作为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指标等有力措施,一批博导、长江特聘学者和院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带头人。
各高校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上海交大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学科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学科、传统优势学科和热门学科三大本科专业模块,并按学科大类形成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组织教学模式,推进完整意义上的“四选”(即选科、选课、选师、选时)学分制改革,开放第二学科学士学位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上海财大实行新课程招投标制度,设立课程负责人并明确任期目标和考核要求,共设立了138个教学项目、15个案例教学建设项目,公共课基础平台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与体育、计算机等五大模块。上海大学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和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将专业课全部设为选修课,打破学院、专业间的限制,全面放开选课,目前已按新的培养方案设立校公共课基础大平台。
在教材建设方面,各高校根据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的需求,采用了自编、选用、引进三结合的办法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十五”期间教师通过校立项计划编写教材120本(套),其中被选为国家级重点教材的有18部,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各高校大力倡导多媒体教学,已有21所高校建立了校园网;东华大学建设网上教学平台,有四门课程网站实时向分校传送,进行远程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各普通高校主讲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引进及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和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比例等,在总体上都超过了教育部和市教委规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