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在大面积扩大试点范围,到2005年,全市80%的街道将达到社区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初步实现社区服务个性化、自助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众多信息化社区将构成上海城市信息化的“大陆”。这是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
为避免“大陆”异化为信息“孤岛”,统一的基础平台和技术标准必不可少。市信息化办公室确定:明年重点推进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等15个街道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街道信息化建设将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和工作平台基础上,上海软件企业开发的“社区政务管理系统工作平台”将成为社区“电子政务”的一个蓝本。
这一工作平台提供社区党务、政务、办公自动化和系统管理四大功能。通过规范、统一的定义和汇总人口、民政、劳动等信息资料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库,满足街道民政、人口、计生、劳动、城建、经济、社区党务等10多种业务管理需求,实现数据共享以及市区两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数据上传的需要。平台采用开放性结构,各街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自行扩展街道的特色服务功能。
在达标的信息化社区中,居民将能够享受到更为便利的社区服务。申请民政救助,只需上网填表格就可以。街道可以通过对申请数据的处理,即时掌握和综合分析本社区的居民生活情况。居委会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社区居民的“求职参谋”:居民进入居委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看到适合本社区的就业信息,还能在网上登记自己的求职信息,系统将你的求职信息自动与数据库中的已有职位资料进行比照和查找后,将选出合适的职位推荐给你。另外,系统还和人才市场相连,自动将求职人员的资料发送到人才市场进行登记,增加你的求职成功机会。
社区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居民网上办事。卢湾区五里桥街道和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的信息化试点表明,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对街道70%以上的业务进行流程的简化和优化,大大提高了街道的为民服务水平,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同。随着社区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居民“不进街道门能知街道事,不进街道门能办街道事,不进街道门能管街道事,不进街道门能议街道事”的良性互动将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