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
至今年11月,上海已有42.65万城镇困难群众得到低保救助,5万大病重病人员得到医疗救助,3323户困难户获得了廉租房;此外,对8.85万协保人员给予不同标准的生活困难补助,12.5万人得到了粮油帮困……
数据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据,凝聚了政府的责任,凝聚了社会的真情:不断完善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基本保障了全市困难群众的生活。
应保尽保尽洒阳光
对困难群众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让这道生活的最后防线发挥“安全网”的功能,必须把那些失去劳动能力,需要政府“包下来”的困难人群全部覆盖其中,做到“应保尽保”。
“应保尽保”,落实在社区。创新救助帮困运作机制,在全市建立起264个社会救助所,分布于各社区。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只要到社会救助所登记申请,就能就近快捷地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家庭生活“输血”“补养”。嘉定、黄浦等区为享受“低保”的困难人员办理了邮政卡或银行卡,救助对象一卡在手,就可以到任何邮政储蓄网点领取救助金,保证“低保金”的足额及时发放。
困难人员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变化,如何及时跟踪、及时处置?各社会救助所纷纷在居民区内聘请社会救助协理员,走家串户,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依据“第一地点”“第一时间”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协理员建立了援助对象卡片,且输入与市民政局联网的社会救助数据库,让那些行动不便、信息闭塞的居民,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的居民等,也能及时享受社会救助。
闸北区大宁街道八方居民区新搬来一户居民,一家人“深居简出”、衣着破旧。协理员主动上门关心,得知男主人长期病假,女主人协保下岗,孩子在读中学,生活困难却不愿申报救助,“怕孩子在校被人耻笑”。协理员耐心解释:生活有困难,政府不能不管;申请低保,我们一定为你们保密,并很快为他们申办了有关救助。这家女主人感激万分:在新环境里受到了“跟踪”关怀和“无声”救济。为夯实困难群众的“生存底线”,本市还建立了“低保金”递增机制,根据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低保”标准。今年8月,市民政局宣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80元提高到290元。这是上海第八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群众进入了社会救助安全网,被政府“包”下来。
在“生活托底”的同时,随着医保改革,本市的救助帮困体系向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大病重病人和残疾人倾斜:对尿毒症、精神病、癌症等病人进行医疗救助,年救助额最高达5000元;对困难人员住院起负标准以下自负医疗费减负。为保证重残无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今年本市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重残无业人员保障制度……
生活、医疗救助为主,住房、教育救助为辅,上海的救助帮困工作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困难群众尽享阳光。
鼓励就业不养懒汉
确保生存底线,是为了救助确实需要救助的困难对象。对有劳动能力而又懒于劳动的人,坚决不包,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难。本市在构建救助帮困体系、设计社会救助政策时,处处闪烁着这样的理念。
今年,市政府出台社会救助新政策:提高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的基本生活费抵扣标准。试行“救助渐退”办法,低保家庭中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重新就业后,尽管低保家庭的收入有一定增加,但对其不立即取消救助金,而按照救助金递减的办法,给予一至三个月的救助缓冲期。政府制订该政策,就是要体现劳动就业人员和非劳动就业人员之间的区别,体现鼓励就业、就业第一的理念,达到鼓励困难人员就业、促进困难人员自立的目的。
在政策鼓励下,不少困难人员走上了自立之路。普陀区长风街道的陈伟荣患有慢性肾病,妻子也下岗,家中还有一对读小学的双胞胎姐妹,全靠妻子的下岗补贴和低保金生活。促进就业的低保政策鼓起陈伟荣创业的勇气,在众人帮助下,他创办了一个快递服务社。在陈伟荣没有安全自立之际,“低保渐退”政策仍让他感受到政府的关心。陈伟荣说:在那段救助缓冲期内,我们一家人都很宽心。
在构建救助帮困体系时,民政和劳动部门实现联动,把社会压力向有劳动能力而懒于劳动的人倾斜,以体现社会救助政策不养懒汉的宗旨。对就业年龄段的救助人员,各社区劳动服务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推荐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援助。几次安置拒绝就业的人员,情况立即反馈给社会救助所,有关部门取消其“低保”资格,使低保政策让真正困难的人得益。
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年本市将继续探索促进就业的低保政策,提高低保家庭中就业人员抵扣标准,完善救助渐退等办法,形成积极的“造血型”救助方式,使社会救助从单纯的“托底”保障,进一步向“助人自助自立”的积极保障转变,让困难群众的生存底线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