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韩正12月26日上午要求本市各有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我加压,大胆创新,努力在时间和水平上实现率先,使上海郊区卫生工作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层次,使郊区农民享有制度化的基本医疗保障。
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主持了26日的“上海市郊区卫生工作会议”,副市长杨晓渡作工作报告。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上海郊区卫生工作总目标是:提前5年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2010年目标任务,到2005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上海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郊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的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包括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郊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起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郊区卫生队伍,建立起精干高效的郊区卫生管理体制,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26日的会议透露,上海郊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在全国农村名列前茅,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但与中心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2003年至2005年,本市郊区卫生的重点任务是明确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郊区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以及郊区镇村医疗机构的建设、改革,保证开展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调整村卫生室的设置,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点,镇村医疗机构医生都具备执业资格,并通过加强市级十大医院与十个郊区的对口支援,促进郊区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会议强调,全市郊区合作医疗参与率要达到95%以上,个人以人均收入的3%投入、郊区政府对每个参保农民资助20元,从而形成以合作医疗保障为主、其它医疗保障为辅的机制,使本市郊区农民每人都享有一份医疗保障。
韩正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郊区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地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郊区卫生工作的实践,确保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他说,上海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标,在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从上海今后发展的大局来把握郊区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郊区农民以合作医疗为底线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使郊区农民享有制度化的基本医疗保障。
韩正说,郊区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硬件”建设,更要关注“软件”建设。要从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出发,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好薄弱环节和队伍、设施、制度的建设。他同时希望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郊区卫生工作。
崇明县政府、金山区卫生局、松江区洞泾镇卫生院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对初级卫生保健全国先进区(县)、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