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欲率先走通新型工业化道路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43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上海市经委经济运行处有关领导认为,上海应走出自己的路,率先回答这个问题,责无旁贷。
  首先,上海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必须代表东部先走一步,比中西部地区走得更好更快,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辐射效应还要沿江而上,进而带动中西部经济。其次,上海的工业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门类最齐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轻重工业的大致比例为1:2,结构也比较适度。
  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完善新一轮生产力布局,构建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正是寻求财富的良好机会。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敏锐市场意识的企业,不妨从政府部门的思考和导向中,寻找明年的投资方向、发展机会,先知先觉,捕捉商机。预测2003年,与上海工业发展有关的寻找财富之关键词有以下一些:
  【产业盆地】
  上海的商务成本上升,这是大都市前进中的必然趋势,与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也还低得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降下来。上海劳动力人均年收入1.7万元,这个成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下降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依托区位、人才优势,吸引中外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集聚上海,把核心技术、原创技术搞上去,从而构筑产业盆地。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包括IBM、微软、通用汽车、阿尔卡特和西门子在内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00多个研发中心,主要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其中约有40个已形成较大规模,形成了继生产制造中心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选择京、沪、粤三地,一是看中三大城市分别是沿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和地区,市场空间大,并能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二是三地的科技资源居全国之首;三是跨国公司在三地均有多年的投资项目,研发基础好。北京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多以IT业为主,汽车、化工业是上海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主力,深圳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则基本聚焦IT和电子业。
  财富机会:研发中心集中的地方,是一个“核聚变源”,技术一旦变成生产力,立刻产生非常巨大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技术实力强的国内大集团,尽早在上海研发中心集聚的产业园区,形成互补共荣的技术核心圈,中小企业则可围绕在大公司研发中心的周边地区,做配套的上下游工作,同时提高自己的技术能级。
  【世界级工业】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上海应打造成一个吸收源和门户,作为先锋接收世界级工业的转移,再扩散到全国各地。因此,上海的工业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所谓世界级工业,在产业结构、产品档次、企业管理、生产组织方式上都要达到世界工业水平,或与世界工业运行水平基本相一致。
  财富机会:抢先进入本市重点发展的高等级制造业,尤其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享受投资倾斜和优惠政策。举例来讲,未来10年内,上海将投入约2000亿元,打造国内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上海化工区为中心,重点推出合成树脂、纤维等8大类产品,含氟新材料等7项产业化项目、化学合成全生物降解材料等6项重点研发项目,最终形成以上海化工区、金山石化、高桥石化、吴泾清洁能源和新材料基地为中心,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上海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一体化格局。据悉,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上海工业领域的7000到8000亿元的投资中,1/4将投向新材料产业。
  【产业链】
  根据预计,2003年,随着轿车消费的提升,上汽集团的轿车产量和产值都将进一步增加。汽车业牵涉到的工业门类无所不包,按国际通行的说法,汽车工业与它所直接带动的产业链产值为1:10,这就难怪各地都抢着上汽车项目。
  上海追求产业规模升级,必须从产业链着眼,寻求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大带动作用和集聚作用的项目。举例来说,人体器官克隆技术如能达到商业应用,一个克隆肝脏就能牵出一条产业链:从前期的培养到中途的冷藏、运输到末端的医院,价值巨大。
  据透露,上海看重的产业链有包括轿车在内的汽车制造和装备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立足奥运会和世博会,跟踪开拓重大项目市场;借鉴建设漕泾化工区的经验,将再建设一两个专业化的工业区,用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来降低综合运行成本,吸引国际大公司,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链。
  财富机会:瞄准汽车工业、装备业、建材业、会展业和文化娱乐产业中的制造业部分等等,深挖掘金。
  【边缘行业】
  在一整条产业链中,上海并非需要从头到尾通吃,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海的产业角度看,前端―――原料供应和后端―――装配流水线,都不是主要方向,我们应该做的是设计、核心零件等,努力发展“上海inside”。
  财富机会:瞄准高附加值的边缘行业,第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如物流配送,工业设计。哪些边缘行业值得投资,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装备业,工作母机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而且化竞争对手为上下游客户关系。钢铁业投入产出比不到1:1,装备业为1:2~3。再如现代物流业,先进的物流可有效降低工业成本,改变生产组织方式,降低上海商务成本,形成工业的成本盆地。
  【长三角联动】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随着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与周边地区竞争压力肯定存在,但这种内部竞争是毫无意义的,正确的路是联合竞争。
  从最为基本的层面来看,跨行政区域进行合作,实现长江三角洲联动互补,也是上海必走之路。举例来说,全市装机容量为937万千瓦,而2002年的最高负荷已经达到1414万千瓦,外购电是必然的选择,但由于上海处于华东电网的末端,外购电的稳定供应存在一定的隐患。上海面积只有6000平方公里,就算全部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大厂房也有限,上海工业向腹地辐射是必然的选择。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上海工业企业在外地投资150亿元,产出为每年200亿元。主要在江浙一带,逐步向劳动力资源优势方向发展。
  财富机会:抓住上海的产业加快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时机,同时借助企业产权改革的机会,用购并等方式,把上海的工厂搬出去,把适合上海的搬进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总而言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客观上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发展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造飞机,也要做皮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