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根据上海“十五”养殖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本市畜牧业正逐步向外省市转移。12月8日上午,上海大龙集团在蚌埠投资450万元,建立生猪年产量为4万头的大龙畜禽养殖公司,这是上海畜禽异地养殖在安徽建立的首个较大基地。
随着郊区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郊区原先划定的一些适度饲养区,如金山、奉贤、南汇、崇明等地,逐渐变成了禁养区。目前,本市宝山、浦东、奉贤、松江等区和普陀区长征镇、光明乳业集团,已向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和内蒙古等省区共20个县市,转移畜禽场127个(户),其中猪场为11个。除了关闭和迁往外地的600多家,本市剩下的900多家左右的饲养场,大多数面临着加快异地转移养殖的态势。
在蚌埠市八大集种猪场,场长曾祥明对前往参观的上海养殖业龙头企业的老总算了一笔帐,除去饲料的价格浮动因素,当地劳动力每人可养500头猪,每头利润可达120元。而在上海,由于劳动力价格比较昂贵,每头猪获利50元已是相当可观。安徽省农委副主任王文有表示,畜牧业是该省的支柱产业,但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不高,因此非常欢迎上海企业到安徽办厂建场,促进当地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在回答如何解决污染的问题时,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潘迎捷肯定地说,我们决不是“转移”了事。一是上海的龙头企业在异地是规模化养殖,使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并帮助当地农民树立农产品大品牌意识。二是上海的养殖龙头企业都具备处理污染的能力,加上外地有广大的农田可以消化畜禽粪便,形成生态循环。鉴于此,上海今后将着力发展种源农业,留下来的饲养场再搞些特种养殖,从而建立起与特大型城市相匹配的郊区农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