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上海交出两份满意答卷的轨迹(下)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干部致信市领导,称赞虹桥机场“小红帽”凌伟国拾金不昧,展示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新风貌……
时空回转。1994年,美国卓越国际公司副总裁鲍强也给市领导写信,则是希望上海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人的素质……
无独有偶。9年前,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帕尔曼访沪,留下深深遗憾:“上海有世界上最好的听众,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剧场。”
时过境迁。大师今年重来,坐在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望星空”大厅里,感慨万千:“这个剧场非常非常漂亮!”
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汇成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明之魂”。支撑其发展的,是“筋”和“骨”;引导其发展的,是“气”和“神”。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日前召开的第14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如何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成了与会国际企业家关注的话题。市委领导对嘉宾的善意批评、中肯建议高度重视,予以积极回应,体现出一种国际大都市的胸怀与气魄。
强“筋”健“骨”、鼓“气”提“神”,从我做起,从细微处体现市民素质,努力向世界完整展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无穷魅力,是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懈追求……
虚事实做,注重实效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有远大目标,更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虚事实做,注重实效,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上新台阶,群众看到变化、感到温暖、得到实惠。
不断创新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今年9月,上海百万志愿者的代表与市领导欢聚一堂,检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成果。十多年来,百万市民汇集在“志愿者”的大旗下,热情为社会提供智能、技能、体能服务,代表了一种都市精神,折射了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含量。
多姿、有效的载体,始终踏着时代的节拍,与百姓需求紧密相关:1995年,聚焦市民群众最基本行为规范,“七不”从此家喻户晓;1997年,紧紧围绕“安居乐业”目标,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新世纪,“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成为创建落脚点……
越来越多市民投身创建,使东方大都市“神韵”倍添:稳定的社会环境、可喜的道德风尚、普遍的法律意识、市民的慈善热心肠……城市文明进程,也推动着市民素质的提升,查文红、肖玉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以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赢得无数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也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新“载体”。
虚事实做,离不开“硬件”支撑。一流城市,需有一流的文化设施,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上海“八五”文化投资猛增至52.6亿元,“九五”更急升为93亿元。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体育场、上海影城、解放日报新闻大楼、文新报业大厦等25座高水平文化、教育、旅游、新闻设施拔地而起;130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遍及申城;星罗棋布的“东方书报亭”,被市民誉为身边的“精神家园”……诠释着大都市新颖大气与朴实细腻兼具的文化胸襟和魅力。
文化设施建设,发射出文化化人的功效。市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优秀艺术团体和剧目,纷纷亮相上海舞台,提升着市民的文化修养;《十一朵玫瑰》、《上海老师》等反映先进人物崇高精神的剧目,陶冶着群众的道德情操;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等文化大餐,展现的开放、多元、时尚、和谐个性,向世界发散出“魅力之都”的“名品效应”。
虚事实做,形成整体优势。上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已成为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地区求发展、行业树形象的一项内在要求,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为打造“诚信上海”建言献策。新世界商城率先承诺“无理由退货”6年来,形象迅速提升,销售总额节节攀高。上海以此为“抓手”,今年在流通领域着力推进“都市诚信”。宝钢集团的“上海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上海石化的“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奖励基金”、锦江集团的“学雷锋、学好八连活动基金”等,还从物质上大力支持了精神文明建设。
来自群众,益于群众
上海党政组织善于发现、尊重群众实践中的创造,积极升华内涵,再回到群众中去指导实践,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器”。
精彩创造,源于群众。被市民誉为“布衣钦差”的“上海市民巡访团”,积极反映群众呼声,热情参与城市管理,是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新创举,得到市委、市政府热情肯定。目前,“市民巡访团”已从初创时的十来人,发展到百余人,各区县和众多街道、居委也成立了巡访团、队、组,为城市更整洁、更文明献计出力。
慈善募捐、市民学校、广场文化、居民公约……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的众多好做法、好经验,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使参与者在为民服务中不断感悟“崇高”,实现“价值”。1994年以来,上海年年推出“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先后有90位市民名列光荣榜;为维护社会治安,市民勇当“百姓英雄”,3548人分获市、区县、街道“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升华内涵,推进实践。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行的APEC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风采。市委领导将上海人民在筹办工作中的出色贡献,精辟概括为“顾全大局,通力合作,积极参与、争做主人,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四种精神,鼓舞市民奋发进取。最近,市委、市政府领导又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确定未来的发展新目标、新思路。
市文明办与高校和理论界等合作,建立了精神文明创建理论研究队伍。上海出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概论》,系统总结80年代以来创建工作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并对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卢湾区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创造了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制度。区委从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民主参与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真进行总结、推广。
不懈探索,市民获益。逢周六,“到社区学校上学去!”成了上海众多社区居民的新时尚。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老师都是社区志愿者,讲课不取报酬,课程由学生点,股市分析、保健益寿、时事政治、音乐戏曲……应有尽有。1997年,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挖掘社区资源,首创社区学校,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市委和中宣部的表扬,并迅速走向全市。
精神文明建设以社区为载体,增强的是群众归属感和凝聚力。目前,上海已涌现近4000个市区两级文明小区,4个全国文明城区……三分之二以上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改善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解决实际困难……小区的各项举措,无一不以让群众“安居乐业”为主题。据最新调查,对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群众的满意率在90%以上。
创新机制,永葆活力
与时俱进地推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要锲而不舍地真抓实干,更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建立现代、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
党委重视,领导有力。上海市委每半年进行一次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讨论,听取一次区县领导的专题汇报;每一年,举行一次全市性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在市党代会与市委全会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作为重大主题,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制定规划。1996年,市委成立了“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并作为制度长期坚持。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区县、大口到基层,都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规划、实施、落实精神文明工作。各级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还积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合作,齐心协力做好创建工作。
完善机制,长效管理。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把创建目标、任务、措施层层分解,做到具有可操作性。上海先后制定了《文明城区创建管理暂行规定》、《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测评体系》等规范性制度,一条条科学标准,一项项量化要求,符合上海实际,又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且“看得见、摸得着”,便于操作、考核和管理。
严格要求,提高质量。上海始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准。徐汇区康健街道去年参照世界上通行方式,请来专家、学者,将居民生活的安全感、舒适感、文化生活、社区交往、对社区组织的信任感、志愿行动、社区公德、党群关系、个人的社区意识等40多个问题,量化为“社区快乐指数”,来检验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满意度。2000年,市文明委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验收中,把申报名单和验收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20多个申报小区因不符合标准被淘汰。
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和百姓“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和文化“魅力”刚柔一体,上海定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两份新的出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