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沪上高校投资价值看涨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6

  一周之内,上海交大校门一连三次被“洋绣球”叩开。三家分别来自美、日、韩的世界500强企业,向校方递来共建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的“橄榄枝”。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由傅华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开展的“苯对健康影响的临床毒理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于日前正式启动,幕后的资助方则是美国石油大亨。在众多国际著名大公司眼中,上海高校的投资价值正不断看涨,从前那种“挖墙脚”式的做法更多地被互利双赢的友好合作所代替。
  这些世界著名企业缘何一改往日的“霸主”作风,转而带着资金和技术纷至沓来?
  首先,兴趣是开始。过去,高校的科研立项和资金匹配往往跟着热门方向走,就像学生选择专业,难免盲目。如今,国家目标、学校定位和市场需求取代了原来的一腔热情,成为学科建设的鲜明航标。于是,大公司与学校间的兴趣“交集”迅速扩大。截止目前,全球主要通讯与电子产品供应商中,朗讯、贝尔、阿尔卡特、IBM、英特尔等公司都与复旦共同设立了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总额上亿元的先进仪器和设备,主要来自国外大公司的无偿捐赠。而上海交大与国外著名企业实质性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也已超过40个。
  其次,实力为后盾。相对于大公司出色的开发力量,高校强劲的综合实力与深厚的理论积淀,无疑成为高端技术研发的源动力。凭借这一点,具有不同专长的高校各自找到了一批稳定的合作伙伴。立足自身理工科优势,帮助“治疗”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水土不服,使洋技术顺利实现本土化,不少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所和技术中心因此获得了勃勃生机。正因为有了与交大“2毫米工程”中心的愉快合作,通用汽车公司将自己除美国本土外亚太地区第一个“车身制造卫星实验室”放心交给了交大。出于信任,由通用等三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亚洲第一个世界一流PACE中心今年又选址交大,随之而来的还有价值2.22亿美元的软硬件设备。美国耶鲁大学、英国乔英纳斯与复旦大学联合承担的美国麦氏基金项目“水稻灰飞虱防治”已有10年历史。去年,首期合作到期,双方对项目进展十分满意,遂开始了第二次“握手”。
  再次,人才当“外使”。作为学校的主人,活跃在科研学术交流第一线的师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校与大公司间的“科技外使”。他们善于国际对话,熟悉国际惯例,甚至与全球科研力量融为一体,为学校的“引智”、“引资”牵线搭桥。作为各大高校优秀毕业生的主要“集散地”,许多大公司也逐渐意识到“挖墙角”无异于杀鸡取卵,要保证自身人才供应链的通畅,就得与高校共同谋求双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