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人口环境促进上海发展
上海人口规模居世界特大城市第六,面对城市化与老龄化齐进的格局,在“2002上海人口与发展论坛”召开前夕,王战、周剑萍等专家提出―――
自计划生育以来,上海少出生700余万人,连续9年实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成功的人口增长控制与环境保护,使上海在最近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被授予“可持续发展贡献奖”。
尽管如此,腾飞的上海仍面临急需解决的人口环境问题―――
目前,常住人口增长依旧快,包括近400万外来人口,已逾1640万,规模居世界特大城市第六。
同时,文化素质仍显不足,尽管已大幅增长,但每10万人中1382的在校大学生数,距世界发达大城市还甚远。
其三,年龄结构变动急剧,呈峰谷交替。使得近年劳动力人口继续增加,而预计2005年后的15年又将持续下降。
此外,人口分布也不均匀,高低最大相差74倍。
而最重要的是,与国际普遍现象差异,上海在人口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进程也随城市化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比例近11・5%,高出全国7%的水平,且预计2030峰值年时,该比例将逾33%。由此将带来社会养老负担重,劳动力资源老化短缺等问题。
对此,在“2002上海人口与发展论坛”召开前夕,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和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周剑萍等指出,上海要保持高速度发展,2020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就必须处理好人口环境的特殊性,解决“人口总量与结构”的最主要矛盾。
两位专家说,一方面,上海要继续大发展,考虑环保、交通、生态,就必须令人口总量有合理上限;同时,为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老龄化加剧,又需新鲜血液、青年人才,“人口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委实尖锐。
但尖锐的矛盾能在平衡中科学解决!他们指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崛起,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他们建议,上海从三方面处理好人口总量、分布和结构的平衡问题。一要优化人口区域分布,通过加快郊区与城镇轨道、公路建设,加强对中心城区住宅高度、密度控制等手段,鼓励吸引人口向前者转移,以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二应加大农村城市化与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使郊区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期适度放开人口流动,吸引青年人才与劳动力,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以达到人口总量与结构的最佳平衡;三应继续推进城郊养老设施建设,鼓励在郊县的好环境中养老。
两位专家还一致认为,人口基数庞大的上海必须控制总量,防过度膨胀。但同时,规模控制并非绝无增加,而应以适度扩大与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唯有在适度控制规模的同时,又有有利于提高素质、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形成良性循环的适度增加,才能改善上海人口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们还提出,未来上海还应依据人口出生的峰谷变动,采取人口出生公众预报制度等手段,通过调节人口出生、人口迁移等措施,削峰填谷,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稳定,减少波动并良性循环,以利于缓减老龄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