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二次创业”在上海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5

  如果把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视为“第一次创业”,而将有一定规模的民企谋求更高层次发展、塑造新的辉煌看作是“第二次创业”的话,诸多外省市民营企业往往把上海作为“二次创业”理想地点,他们或将总部搬到上海,或者来沪设立分支机构。
  《福布斯》评出的2001年中国大陆富豪,70%以上已登陆上海。譬如刘永行将东方希望总部迁到了上海;许荣茂在上海的房地产投资不下200亿;鲁冠球在浦东设立了万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花集团董事长吴一坚在上海的办公室设在了中山北路上;新疆广汇企业集团董事长孙广信在上海有分公司……
  在外省市民企向上海汇聚的潮水中,浙江民企是最大的一股流脉。今年上半年有623家浙江人开办的企业落户申城,目前浙江在沪企业不下5万家。担任浙江省驻沪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胡成国透露,温州比较知名的民企80%在上海有投资项目。而跑到南京路,你更能直观地感觉到浙江民企投资上海的大力度:这里有浙江日月集团的明牌银楼、温州奥康的大型鞋店、温岭“珍珠王”丁美富的“珍珠城”、华东电器集团的圣德娜购物中心、雅戈尔的旗舰店和办公楼……
  其它省市像江苏、安徽、福建、北京等地的民企在上海的投资热情也不断升温,譬如列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名的福建龙工集团就在上海设立了上海龙工机械有限公司,今年产、销规模可超6亿元。
  为什么外省市民企热衷到上海“第二次创业”,胡成国以及均瑶集团王均瑶的回答可能具有代表性。
  胡成国告诉记者:“以前概念中上海的地皮很贵,想来而不敢来。但是1998年,上海市政府新发布了招商引资24条政策,青浦政府主动出击到浙江招商,我们被感动。那年年底我和胡成中到上海来一看,租用这里的土地很实惠,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购买设备,几分钟就决定到上海来投资。上海本身就是一块很好的品牌,对我们的品牌塑造大有帮助。上海是大都市,人才济济、交通发达,总部到哪里开会,我是最方便的,根本不用转机。上海传统上又是重工业基地,是我们产品的理想市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还提供了我们很多商机,譬如我们找日本一家公司谈合作,他们一听是上海企业,就很快答应。其实,他们选择方向很多,不一定非选德力西不可,上海这块招牌是我们谈判成功很关键的因素。西安的高压电器研究所实力很强,全国各地的企业都抢着要与之合作,我们也和他们谈了多年也未成功,而我们在上海投资后,和西高所的合作就谈成了。到上海来后感觉这里各方面都很规范,外界牵制你精力的情况很少发生,对于想规范发展寻求更大空间的企业来说,上海是理想的立足地。”在上海,德力西投资了1.2亿元建立了一个高中低压电气成套基地,现在,135亩地已经用完,德力西已准备再征200亩。
  王均瑶把公司的营运中心、人才中心、科研中心放到了上海浦东康桥,集团大部分的高层管理者在康桥购买了别墅,在上海安了家。王均瑶说,“有了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管理层的思路首先要变,而有什么样的环境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思路。在上海,我们可以借环境对公司管理层的观念来一个大的提升,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吸收好的人才进来。在上海我得到很多,这种好处不是哪位官员送你一块地送你一个项目,而是能学到很多东西。上海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大家经常探讨交流,有好的思路提供给你,好的项目大家不认可肯定搞不好,而不怎么样的项目能得到大家认可就很可能成功,所以这种探讨能帮助你更好地决策。在上海,没有人逼我,但是环境会推着你去自觉学习,譬如大家都在聊资本运作,你就不得不去弄懂它,而在温州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在温州,我的脑子和大家一样运转,而在上海,人家小走,我要快跑。”
  上海为民企提供了国际化的舞台,当然,这并不是说外省市民企选择在上海投资发展就等于割断了和发源地的联系。实际上,上海有上海的好处,家乡有家乡的优势,譬如温州的社会化生产集中度高,配套能力强,因此,胡成国说“只有上海、温州相互呼应,发挥两边的优势,才能造就优势企业。我来上海,脱离了温州,这厂也办不下去。”王均瑶也认为,“均瑶的重心还是在温州,我们都想着要为家乡多做贡献。但是光是嘴巴上说没用,企业做不大,何来对家乡的贡献。所以企业应该打破地域概念,企业做大了,甚至成为国际性大公司,那能为家乡带来多大贡献?我把在上海学到的东西传播给家乡的朋友,那也是对家乡的支持;温州的牌子在全国打响了,对温州来说不也是一种光荣吗?”
  是呵,中国民营企业不管在哪里发展,只要能做大做强,那都是全国的光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