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工商部门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上海平均每天新增私营企业170个;劳动部门的数据显示,上海每3个劳动者中就有1个就职于私企;税务部门的报告表明,今年上半年,私企上缴税收达到73亿元,首次超过全市税收总量的10%。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上海的私营经济都已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上海为私营经济搭了一个宽阔的舞台。以实现“国民待遇”为出发点,不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铁栅栏”逐渐被一一拆除。从1998年的《上海市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开始,5年里上海共出台了10多个有关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工商、税务、金融、海关等部门纷纷降低门槛,城建、教育、医院等过去的投资禁区逐步开放―――如今,上海拥有各类私企近21万户,数量之多冠甲全国各大城市;在国内率先构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从1995年到2001年底,共有52亿元的担保货款为各类私企及时“输血”,规模同样为全国之最;今年本市又大幅度降低外贸门槛,昔日不准“出生”的私营外贸企业大量问世,截至8月底,上海私营外贸企业达到1187家,又创了全国第一。
上海私企的“舞台”还在继续扩大:今后几年内,私企的注册将实现由审批制向直接登记制转变;凡外资可以进入的行业私企均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及支柱产业的私企,还将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
有了舞台的私营经济,还给上海一个巨大的惊喜。2000年11月,市工商部门制定了《“十五”期间上海私营企业发展定位思路》,认为当时上海的私营经济存在三大不足。两年不到,文件的纸张尚未发黄,这些问题却已成了“老黄历”。当时的私企“行业和规模结构不合理”,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了90.2%,而现在户均注册资本已达110.2万元,134家私企的注册资本过亿元,以往占绝对多数的批发零售、餐饮业如今在上海私营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到50%。当时的私企“管理模式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不到10%,而今这一比例跃升到了43.9%,一大批高学历、懂外语、技术精的管理人才纷纷落户私企。
上海的私营企业已开始走出传统的家族制,改造股权结构、积极谋求上市、实行期权奖励,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已经生根发芽。当时的私企“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而现在已有470家私企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紫江”、“均瑶”等私企的名号越叫越响。
有了舞台的私营经济,未来更加精彩。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内,上海私营经济增加值将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私营经济创造的GDP将占上海的20%,私营企业上缴的税收将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纳税额将超过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