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共同发展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1

  一条马路,折射出了上海“服务全国、对内开放”的历史进程―――北京东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老板纷纷开办五金店,它代表着80年代末以前,全国各地生意人纷至上海跑码头的悠久历史;浦江对岸的东方路上,各地投资兴建的裕安大厦、齐鲁大厦、紫金山大厦比肩而立,它代表着90年代初,全国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奋斗岁月;而南京路步行街上,阳光商厦、雅戈尔旗舰店、浙江日月集团等苏浙名企争奇斗艳,它代表着上世纪末以来,各地企业抢滩上海的最新潮流……
  三条马路,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波澜壮阔,上海对内开放的一种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岁月如梭。服务全国,融入全国,实现共同发展,上海经历的是一段不断超越与更新的发展历程―――
  
长江牌中华牌连出好牌
  在历史的坐标上,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道深刻的印记―――不仅是上海的,更是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发展的重大节点。支持浦东,参与开发,全国上下的热切之情令人至今难忘,1991年安徽省顶着水患进军浦东,就是那段历史留下的佳话。
  此后,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再到如今,上海海纳百川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层出不穷,成就了一个气势宏大的对内开放新时代―――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乎同时,上海提出,发展要打“长江牌”、“中华牌”。于是,差不多贯穿了整个90年代,上海市主要领导一次次率团上东北,下岭南,访沿江,走边陲,学各地之长,跳出上海看发展,探索新形势下“服务全国、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90年代中期,上海重点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城市的合作,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贯通方面,特拨资金予以支持。当年的老工业基地,初露现代经济中心的锋芒。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由“必要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半年后,上海出台著名的对内开放“二十四条”,为各地企业的发展提供舞台。于是,从“海纳百川”到“让出凳子给客人坐”,上海解放思想、清理旧章,掀起了对内开放的新一轮高潮。
  同时,上海加大跨地区投资,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向对口支援地区援助资金9.6亿元。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上海与西部14个省市区共洽谈和签订了1140多个项目,总额超过677亿元。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上海强力提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力度―――出台了新“二十四条”,建立了苏浙沪三地高层领导协商机制,举办了每年一次的长江沿岸城市项目推介会……在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促进统一大市场发育、推进区域环保建设、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以及建立合理分工、错位竞争的区域经济体系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所说:“上海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城市开放度的过程。上海要真心实意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就能加快发展、赢得发展,就能成为一湖活水,一湖好水。”
  如今,从各委办到各区县,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文化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经过十二年的历练打磨,上海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全国、对内开放”的崭新格局。
  
双赢多赢大家共赢
  一幅上海地图,就是一幅各地支持上海建设、参与上海发展的动人图景:市区东南,近日合龙的“世界第一钢拱桥”卢浦大桥,有在沪中央企业中国船舶集团的身影;市区北部,中远置业投资60多亿元改造“两湾一宅”,打造了上海楼盘的“航空母舰”中远两湾城;在郊区,今年底将通车的莘奉金高速公路,凝聚着来自浙江中九集团的心血;而从浦东机场立交路,到南北内环高架道,再到林立的高楼大厦,几乎所有的重大工程中,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建筑工人挥洒的汗水……
  时时处处,上海的精彩无不折射出全国的影子。“经济中心是不可能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形成的!”上海市历届领导不止一次地强调。与此呼应,全国各地的企业纷纷抢驻上海,迁移总部、重组兼并、开店办厂,利用上海便利的金融服务、快捷的市场信息、成熟的贸易体系和高效的航运码头,掀起一股又一股浪潮―――
  前不久,华源集团与上海医药重组,获得40%股份,成为中央大企业和沪上龙头企业打破封闭发展模式,优势互补的最新案例;迁都上海的浙江民企均瑶集团,以18%股份参股东航武汉公司,启动了航空业的破冰之旅;上海宝临电器成套厂等近10家上海中小电器企业,被温州的华东电器、人民电器接盘,全都“老树发新枝”……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和参与!
  与此同时,在沪企业一手连上海,一手牵故乡:宁夏圣雪绒在上海壮大后盘活了银川数家濒临倒闭的毛纺厂;凯泉集团在上海成长为国内泵阀业老大,返回故乡永嘉新建了近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类似故事俯拾皆是,在沪企业都成为故乡驻沪的“经济大使”,不仅把资金、项目源源不断地输入家乡,更把看不见的新观念、新机遇渗入故土,这种区域经济上的“导热效应”,就像一股暖流,正温暖着各地的经济。
  无数事实已反复证明,上海服务全国,是一种“双赢、多赢”的战略。
  
更快更广服务无止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加入WTO,企业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竞争浪潮澎湃,合作呼声高涨。崭新的形势给上海带来崭新的课题:服务全国的机制应如何创新?区域合作的步伐应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应如何加强?
  变化,润物细无声。遥想计划经济年代,各地企业落户上海,先要经市协作办审定,而今只要径直奔赴工商局;中国加入WTO前,各地企业落“沪”有专门的工商登记表格,以区别于本地企业,而现在则一视同仁;上海驻全国的办事处,从当年的“跑原料”变为如今“经济大使”……在历史嬗变的过程中,上海不断提升着服务全国的能力。
  而今,上海更是迈步越上新台阶,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释放出巨大能量―――跨国采购中心的成立,跨国采购会的举办,给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华交会、工博会、旅游节、服装节、艺术节已经成为周边地区寻觅商机、树立形象的会展名牌;黄浦江两岸开发启动了,南通、宿迁等地纷纷“探营”,希望吸引将要拆迁的工厂……“上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江苏省一位官员说。
  合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上海服务全国的故事有铺陈,有得意之笔,更有大手笔,次第展开,生动而精彩,必将演绎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